最近,联合国发布重要科学报告,警告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甚至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地球气候。短短十多年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山火、热浪、干旱和洪水等天灾,并突破一个关键的气温上升极限。回顾二○一五年各国签订的《巴黎气候协定》,当时同意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摄氏二度之内,但以目前的减排情况来衡量,这个目标似乎愈来愈难达到。
全球各地极端天气引发的灾难事件频发,造成很大的人命损失,已引起不少人对有关危机产生所谓的“生态焦虑”(Eco-anxiety)。对于住在香港这个现代石屎森林的人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但不时透过荧幕目睹这些自然灾害,也很触目惊心。
二○一七年,美国心理学协会首次对“生态焦虑”一词做出明确定义,形容其为“一种对于环境毁灭的长期性恐惧”。该协会的研究指出,极端天气事件与人们攻击性行为以及家庭暴力是有关联的,而极端炎热的天气更是会加重酒精滥用以应对压力的情况、引起自杀行为的增加,还会导致许多已存在心理疾病的患者恶化。
有临床心理学者承认,有不少人对气候变化感到庞大压力,引发惊恐、强迫思维、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症状。据美国传媒报道,当地一名患有“生态焦虑症”的女子,每当使用汽油、纸巾,或看到沙滩上的垃圾、水质污染等事情都会感到恐惧、悲伤、愤怒、困惑和沮丧,并引发肩颈痛的问题。她最后需要搬到国家森林的一个僻静小屋居住,生活靠自己的水源,以至自行堆肥。
部分有生态焦虑症的人士,则奉行吃素、避免搭乘飞机,严格控制自己每月制造的不可回收垃圾量。
由于世界正出现愈来愈多的求诊者,在英国,由心理学专家组成的“气候心理学联盟”近来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心理支援;在美国,“良性悲痛互助组织”二○一九年迅速在美国各州成立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