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快乐的“废话文学”\胡一峰

2021-09-15 04:28: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继“凡尔赛文学”之后,近日网上又流行起了“废话文学”。“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是废话文学之典范。“凡尔赛文学”是故作平淡,“废话文学”则一本正经地制造信息真空,说了和没说一样。网友常举的例子如“三人行,必有三人”,“回想起昨天,仿佛在昨天”。这类句子,在相声里时常用来制造笑点,比如调侃对方“长寿”:“你一定能活到死”。

  这当然是如假包换的废话。废话没有信息量,但不见得没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我们说的话,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废话时,就感到快乐。如果废话不足百分之五十,快乐感也会不足。如此说来,废话使人快乐。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论废话》,对废话做过正儿八经的研究。他说,旧小说中多用“费话”,到了现代,“废话”用得更多。他还把无意义的“接字歌”、绕口令等,也称为废话。这类废话使人愉快。

  据我观察,有的废话不承载信息,但用于表达感情,大都在熟人间使用,体现出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用朱先生的话来说“慰情”。这类废话在生活中很多。中国人的习惯,见面打招呼问“吃了吗?”下班时在电梯遇到同事,问一句:“您下班啦”,都属此类,不需对方回答,也没打算对方回答。说这么一句,似乎只是为了暗示,咱俩的关系比见面点头微笑更近一层呢。

  话说回来,如对方不太熟,这么问就显得唐突,甚至可能生出误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或质疑其为何竟在此时下班。但陌生人间也存在大量废话。聊天双方互不交心,怀有戒备,只好说些正确而无意义的内容,或者干脆“今天天气哈哈哈”。因而,废话是一把尺子,度量着对话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

  按照“废话文学”的逻辑制造出来的废话,和以上都不同。作为一种语言游戏,它也表意达情,不过不是通过内容,而是通过形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