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莫忘“厚阅读”\胡一峰

2021-09-20 04:28: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说的“厚阅读”,不是说读厚书,而是花时间读有价值的书。有价值的书,不一定厚,但应该把它读“厚”。好的“小书”不少。以丛书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包罗万象,不少出于名家之手,如游国恩的《先秦文学》。多年前,我有一段时间泡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查书,见过一整套原版,开架阅读。看着整齐的书脊,就让人感动。九十年代,辽宁教育出版社出了“新世纪万有文库”,我买过几十本,有不少是古籍,虽出得晚,似反不如“老万有”通俗。后来,读到北京出版集团的“大家小书”,数量不多,大部分很精彩,书如其名。近来,又读到一种“碎金文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还有“海豚书馆”等,都有收获。

  丛书以外,优质的“小书”还有不少。钱锺书的《石语》,按时下出书的规模,大概不够单独出版的资格。我手里有一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九○年代版的,包括笔记影印版和订正排印版,不足五十页的篇幅,韵味却极厚。后来三联出“钱锺书集”,《石语》只好和钱先生其他著作“拼车”,或者因太薄之故。

  “小书”的好处是方便“精读”“断续读”“反复读”,有助于养成“反刍式”阅读习惯。在网络阅读的世界里,“薄”是罕见的,“厚”才是常态。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其他网络文体,似也以长文居多。网文之“厚”,刺激了快读,催成网络原住民“一目十行”的习惯。我女儿便是如此,好多书随便翻翻,就“读完啦”。有的网页还给出阅读此文需要多长时间的提示,这正是适应网络快阅读的暗示。你能想像,鲁迅在《华盖集》题上读此书需要的时间吗?

  和阅读有关的一切都在变化,“大部头”不见得是经典,“读”书也不一定非要用眼睛,耳朵“听书”,也很惬意。不过,把好书读“厚”的能力和功课,却不可丢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