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标签自由\胡一峰

2022-03-02 04:25: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标签”可以算是网络时代的文化新现象,但也是古已有之。和人交往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给对方贴一个标签,比如,张三心善、好说话,李四城府深、有心计,王五毛毛躁躁。人世犹如丛林,标签是我们闯荡其中的路标。贴准了标签,才能给自己的人际圈子建立起某种秩序。但这些标签都在个人心中。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其实也可以说,标签自在人心。

  在网络资讯的汪洋大海里,“标签”的识别意义更加重要,没有标签化的数据,很难有效利用。网络社交环境里同样离不开“标签”。加一个微信好友,及时写上备注名,可以在日后的交往中省去不少麻烦和尴尬,如果顺手再加上身份资讯,就更是一种网络社交好习惯。我们不但给别人贴“标签”,还常给自己认领一个或多个标签,并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此时的“标签”和人设有些相似。那么,“标签”会影响你对一个人的看法吗?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交中,标签到底有多大的决定权?

  最近,中国传媒大学一项针对Z世代消费行为的调查,让我找到了思考这些问题的新角度。所谓Z世代,指的是一九九五年至二○○九年出生的人群,据统计,这一群体在内地有二点六亿人。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点八的Z世代不会因为别人的爱好或标签而拒绝与其来往,而百分之四十点四的Z世代可以接受与任何爱好的人交朋友。这些结论或许还有待于更大范围的调查来检验。但多少透露出,对于标签,年轻一代有足够的理性判断和清醒认识。他们既不拒绝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也不因为标签而轻率形成对一个人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实现了“标签自由”。

  我想,标签自由的基础是标签宽容。这是一种网络时代必备的素养。真诚地、自由地展现自我,本就是互联网给予人类最大的福利。作为人类历史上有幸和互联网相逢的一代,我们应当珍惜并尽情享受这种福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