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湾区听雨/自行车友好城市\黎 园

2022-12-08 04:24: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几年,生活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都市兴起户外运动风,重新带火了骑行。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拥有浓厚的骑行氛围。在城市里骑自行车,最心慌的莫过于缺少骑行道路配套,现在这种担忧可以逐渐减少了。

  家在深圳,最近出门,蓦然发现很多熟悉的道路最两边画上了约一米多宽的蓝色实线,贴近马路中央的一边设了路侧护栏,这是自行车专用通道,不时有骑车的路人悠閒地踩着自行车一闪而过。翻看本地媒体报道,得知这是深圳打造“慢行交通友好城市”的具体举措。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在深圳还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更多的小汽车涌上街头,在快速机动化的浪潮中,由于空间资源紧张,原本的自行车道被取消,深圳城市中心区几乎不见自行车的身影。但近年来深圳地铁建设快速发展,地铁接驳需求增长,特别是共享自行车的迅猛发展,加之休闲健身需求不断增加,自行车交通正在快速回归城市。

  把自行车道归还于民变得非常迫切,顺应形势,深圳提出了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的方案,倡导绿色出行,还专门编制了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明确自行车交通发展定位,即自行车交通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

  随着城市自行车道不断地变长,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骑行大军。有一个统计数字,截至目前,深圳共享单车投放量四十二万辆,注册用户二千多万人,累计骑行量近三亿人次,日均骑车量较新冠肺炎疫情前提升约一点五倍。还有一个显著趋势是,“轨道+骑行”的出行方式被热捧。

  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不仅要看马路有多宽,也要关注步道有多长,是否有自行车道。“友好”,意味着社会既能提供普惠性的、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也能提供和满足部分小众、个性化的需求。希望“自行车友好城市”不负“友好”二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