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业复苏,各地的文旅局长们,成为了最忙碌的群体之一。为了争抢客源,局长们纷纷“花式出圈”。着汉服、唐装、大花袄,扮侠客、才子、大将军,走民国风、田园风,骑马、射箭、跳舞、划船,古城、闹市、草原、乡村……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令人眼花缭乱。
追溯这一现象的源头,是一位女文旅局副局长策马奔腾,飒爽英姿,成为“网红”。随后,引来了一波模仿潮。推广旅游,是文旅局长的本职所在。如果能与自身的优势强项结合起来进行发挥,未尝不是好事。但不少人却是为了可以制造“网红”而赶鸭子上架。有的大腹便便、油腻十足却硬要扮白衣飘飘;有的显然不谙网络,生硬表演而强行尬聊。
正所谓,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个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了。互联网流行的新鲜感是很短暂的。第一波红利者,借助好感滤镜博得流量青睐。后来者则令大众陷入审美(甚至是审醜)疲劳。一阵喧嚣过后,真正能变现的却极少,却耗费了大量的拍摄、推广、宣传经费。
其实,局长作为肩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就好像是一部大戏的导演、一支球队的教练,重在整体的策划调度、统筹指挥,把握节奏,编排阵型,未必是适合上场的演员、球员。没有足够的个人魅力赋能,却硬要亲自披挂上阵,就沦为低质的“作秀”与“自嗨”。
说到底,游客是“用脚投票”的。服务、品质才是长期主义的王道。靠炒作“网红”来收获眼球、收割流量,是短视行为。即便偶有成效,也是一阵随风飘荡的浮沙。看看最近火爆的山东淄博,并没有刻意炒作,而是扎实做好服务,赢得了好口碑。反过来,宣传片拍得再“妖冶”,而一次宰客、一次羞辱就可能劝退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