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博物馆“茧房”\蓬山

2024-03-28 04:03: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东京,接连参观了两个博物馆,第一个是史努比博物馆,第二个是西洋美术馆。我还是喜欢用略显老套的“参观”,而不愿意用时髦的“打卡”。的确有不少的游客,是以各种拍照、发各种社交平台吸引流量为目的。

  有句话说的是,若要了解一座城市,菜市场和博物馆是必去之地。前者是热闹的当下,是生活的肌理;后者是尘埃落定的过往,将历史的底蕴浓缩进有限的空间。

  现在,“信息茧房”已不是什么生涩词汇。仔细想来,在很多事情上,“茧房”原本也存在。就以博物馆来说,历史类、军事类、民俗类、科技类、艺术美术类,人人都有自己的偏爱。动漫迷,或是邮票、钱币等收藏爱好者,也各有心头好。因此,每到一地所参观的博物馆,不也是相对同质化吗?这何尝不是一种“茧房”呢?

  对位于上野的西洋美术馆是慕名已久。从雷诺阿、莫奈、梵高,到罗丹、毕加索、米罗,一路缓缓走来,如同徜徉在艺术之河。布展相当用心。马奈的《暴风雨之海》与库尔贝的《海浪》并列;让.杜布菲《拥有美丽尾巴的母牛》,与勒.柯布西耶《公牛XⅧ》比邻。不啻是一趟浅显的比较美术的公开课。

  至于去史努比博物馆,原本是陪同老友,而本人实属一个门外汉。现场却有别样的惊喜。广泛网罗的史努比衍生品,包括史努比造型的电饼铛、领带、风筝,让人真切感到一个超级IP的巨大魔力。世界各地的人们,文化、肤色、生活各不同,几十年来却从同一个史努比得到了同样的快乐。

  如今,海量信息大浪淘沙,世界似乎前所未有的通明,然而大多数人却又被不同的沙子掩蔽在“茧房”。走出熟悉的舒适区,多一点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应该对此保持一份必要的自我警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