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说,因为贪看某个明星八卦,几乎毁了养了许久的“小红书”账号。在这个平台构成的世界里,平台号是我们的存在形态,“小红书”不过其中之一。这些号需像孩子般精心喂养,因为它们背后有算法。
最近,我读了一本研究外卖骑手的书,对此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书中说,骑手和系统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送单多、时效快的骑手会得到更多订单,相反,对单子挑挑拣拣、拒单子,会遭到系统的“报复”。有些骑手发现了这个“奥秘”,为了接到更多“好单”,他们主动用“好数据”对系统进行“投餵”,让它善待优待自己。养号也是如此。你用你的“号”所听所看乃至所思所想的一切,都被算法详细记录。哲人告诉我们,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平台则告诉我们,任何推送都来自于浏览。
养号还是养系统,都是与算法博弈。算法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个生成性的过程。在它面前,人并非完全被动无能。在算法的背景下,我们的网络行为可视为与算法的对话。而协商的结果构成我们栖身的信息世界。如果哪天你觉得自己的信息世界单调乏味,在埋怨算法推荐的同时,也该反省自己对某些内容攫取过甚。数字劳动无法代劳。作为数据的生产者,我们每个人的号或系统似乎只能亲生自养,无法代孕寄养。因此,只有改变“偏食挑食”的习惯,让自己的信息“食路”更宽一些,才能把系统养得健健康康。
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未来的世界必然是人机深度共处、人机共同进化。人类和人工智能互为推动对方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如此说来,养号或说养系统的能力,将成为未来人的必备生活技能。或许不用再过多少年,“养得一手好系统”会成为介绍某个人时的常用语,就像《水浒传》里介绍好汉时,常说一句“这位哥哥,耍得一手好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