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汴京宋室风筝:技艺陋室传 纸鸢世界飞

2019-04-03 13:50:43大公网 作者:戚红丽、刘蕊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宋天亨在自家小院接受记者采访(刘蕊摄)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气质。“宋室风筝”的气质是快乐的,其第五代传承人宋天亨用自己的一双手将这经历千年的“中国制造”演绎得栩栩如生,成就了其“养家糊口”的愿望;第六代传承人宋长虹则用自己的“销售思维”让这只“非遗”风筝从陋室飞向世界,从一个人的“艰苦手艺”变成一群人的“快乐体验”。一架风筝,一对父女,让记者发现,“非遗传承”可以很快乐,手艺人的日子也可以过得很美。

“皇城里贵胄小姐们放的风筝飘到了城外落到民间。”70岁的宋天亨操着正宗的开封话,给记者介绍“宋室风筝”的起源。这个说法无法考证,但却能印证—点—“北宋的天空是活的,因为有风筝”。靠谱的说法是,“俺家人世世代代都在屋里扎灯笼、扎社火、扎风筝,就是卖,也没出过这个院子,都是人家跑到家里来买。”

宋天亨与宋长虹为记者展示做风筝步骤,这是第一步“劈竹子”(刘蕊摄)

“陋室”扎风筝 成开封最早万元户

“我也有好房子,装修的也可好,我就是不愿意搬过去,在这住习惯了。”宋天亨夫妻住在开封市私访院村,不大的小院,墙壁斑驳,客厅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挂在高处的落了不少灰尘。斯是陋室,却住的惬意。记者到时,正值中午,阳光和煦,家中的小狗在院里跑来跑去,宋天亨则端着一碗面条准备吃饭。“爸爸生活随意惯了,喜欢在院子里住,无拘无束。”宋长虹笑着说。

“小时候爸爸做的风筝很受欢迎,每次带我们出去放风筝,好多人都问在哪儿买的,我爸就随手扎一个送人,后来厂子效益不好,爸爸下岗了,他就又开始把风筝这门手艺捡起来。”宋天亨的女儿宋长虹告诉记者。

80年代,宋天亨刚开始卖风筝,一个只卖一元,“我爸那时候知道计算竹片、绢布合几毛钱的成本,没算人工。还是他的同事重新给他定了价格。”宋长虹骄傲地说,那时候爸爸一天卖风筝挣的钱比在工厂一个月拿的工资还高,他们家是当时开封最早的万元户呢。

宋天亨做的风筝特别逼真,“做风筝骨架也得和它们的翅膀一样,由粗到细,由厚到薄,这样才能飞起来。”宋天亨指着客厅墙上的蝴蝶风筝说,宋天亨做的风筝,有小到十几厘米的,也有大到几米的,“不论大小,骨架都在,都能放飞。”

为方便携带与展览,宋天亨与宋长虹父女做了一批小的风筝,裱在相框中。“在香港地区、南非展览的时候,不少人问我这是不是标本。”宋长虹笑着说。

宋天亨不仅风筝做得精细、漂亮,还练就了一项本领,只要看一眼当天的天气,就能根据风力,判断哪一种风筝最适合飞,从二级风到七级风的都有。“以前我家门口挂着‘宋室风筝’的旗子,我爸每天都是根据旗子的风向来给客人推荐风筝的。”宋长虹说。

 宋天亨与宋长虹为记者展示做风筝步骤(刘蕊摄)

“眼力”耗尽 做 “百蝶图”赠儿女

做风筝的手艺,着实是门学问。手工制作风筝要经过数道工序。选择好蝴蝶、蝙蝠、喜鹊等形象造型,接着在绢面上勾勒出线条,细细填上鲜艳的颜色,用熨斗将绢面熨平;随后在酒精灯的加热下将晾干一年的竹篾烧弯,每一根竹篾都是一刀一刀削出来的;接着将竹篾上胶,用线绳固定,以使骨架牢固;然后上胶贴绢面,修细节,成型,试飞······宋天亨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我爸有股劲儿,别人订好的风筝,非得一口气儿做完,有时候都是整夜不睡。”对于宋天亨来说,做风筝虽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更多的却是热爱。拿起竹篾的那一瞬间,宋天亨的眼里便只有风筝了。

宋天亨介绍,最难的是刮篾儿和扎架子,篾儿的宽窄厚薄十分重要,烤了一握,就知道合不合适。这个环节全凭经验,必须亲力亲为。烤篾儿用蜡烛(后来改用酒精灯),长年累月对着光,对眼睛的伤害很大。2000年左右,宋天亨被诊断为双眼视网膜变性、白内障等眼疾,医生说他很快就会失明。风筝是无论如何不能再做了。“结果我爸等了好几年,眼也没有完全失明。”宋长虹觉得是爸爸的心态放得好。不能做风筝,就画画、放风筝,反正宋天亨没闲着。

2006年,他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宋天亨又有了新的想法,“趁着不瞎,做了两套百蝶图,闺女儿子各一套。”微型观赏风筝“百蝶图”,无论色彩还是比例,都按真蝴蝶的模样做,100个不重样。

传承人成“宣讲人” 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直到这时,宋长虹也尚未考虑接父亲的班。“我从四五岁开始做风筝,爸爸忙不过来的时候让我糊简单的,卖了钱是自己的。一听到这我糊的可快了,一天能糊四五个,一个月也能挣不少钱。”宋长虹说,长大上班后也没想着做风筝,她选择了做销售。她卖过保险、卖过宠物狗,“不论做什么,我都是尽心尽力地服务好客户。”宋长虹长相甜美、说话也很轻柔,给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不论做什么事情,一定得先有经济基础。”而在彼时的宋长虹看来,“爸爸做风筝来钱慢,还不如直接做销售呢。”

但看到爸爸送给她的“百蝶图”时,宋长虹说,她的心犹如被风筝线撤了一下一样,立马回来了。“虽然爸爸一直没有强迫我们姐弟两做风筝,但这么多年看着爸爸的用心和热爱,才明白做风筝不止是挣钱的活计,更是藏着爸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我们的爱。”

于是,宋长虹就从劈竹竿、烤竹子、扎骨架开始,“小时候的那些扎风筝的记忆就跟种子一样,这时候重新捡起来,就像种子发芽,一下豁然开朗。”对于宋长虹来说,最难的是画画,她没有绘画基础,“但可能是我从骨子里就像我爸爸,一开始学就能找到感觉。”

得了真传之后,宋长虹并没有像爸爸一样做风筝卖,“我是做销售出身的,为啥非遗不能用做销售的方式推广呢?”于是,宋长虹便自己设计了“体验包”,开始推广非遗体验课程。体验包里有一个搭好架子的“双头鹦鹉”风筝、风筝线、绘画笔和颜料。“爸爸做的风筝好多花样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双头鹦鹉就是他自己琢磨着画的。他说那时候大学生谈恋爱含蓄,不愿意买鸳鸯,所以他就画个双头鹦鹉,两个喙似啄非啄,好的跟一只鹦鹉一样。”

“一个手工风筝做下来,很费功夫,我不可能做一百个风筝送给孩子们,但是我可以教会一百个孩子做风筝,还可以让更多孩子接触到这个传统手工艺,很有意义。”宋长虹的“朋友圈”里晒过一张她最小学员的照片,一个一岁多的小孩拿着画笔正认真地给风筝涂色。“我不可能把一个风筝卖给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但却能让她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在一次风筝进校园活动中,宋长虹教小学生做风筝时,碰到了一个特别有天赋的小女孩,“她做的风筝竟然让我挑不出毛病来,她有自己的想法,在不改变风筝骨架结构的同时又主动进行美化”,宋长虹欣喜的说道。家长与孩子们在制作风筝的亲子活动中,放下手机、相互交流共同完成风筝的制作与放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且增进了感情,还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天亨与宋长虹为记者展示做风筝步骤(刘蕊摄)

手艺人要“与时俱进” 宋室风筝海外放飞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诗最能形容宋长虹的传承之道。宋长虹说,手艺人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死抱着自己的技艺不放。她借助新媒体、综艺节目等“风力”,将她的风筝放飞得更高更远。宋长虹在网络平台进行制作风筝的直播,吸引了大量热爱风筝、对风筝感兴趣的观众。后来,宋长虹还报名参加了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青春旅社》。在节目中,她耐心教授明星艺人制作风筝,为明星艺人介绍风筝的历史、制作技巧和文化内涵,并一同放飞风筝。看到明星们将自己喜爱的元素融入风筝中,宋长虹深受感动。节目播出,关于风筝扎制的片段引起了电视观众对传统风筝的关注。通过网络直播、卫视真人秀的宣传,“宋室风筝”更大程度的得到了发扬。如今,越来越多企业举办的文化活动也都纷纷邀请宋长虹带来“宋室风筝”的体验课。“宋室风筝”还作为河南省非遗的代表走进南非,参加香港的春节庙会等。通过新媒体、新形式的传播活动,“宋室风筝”文化的受众人群越来越多。

记者手记:非遗传承犹如放风筝 握紧技艺的“线” 放飞文化的“筝”

与记者采访过的非遗传承人不同,宋长虹身上没有“非遗文化”的沉重感,相反,却有种“放飞自我”的轻松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毫不避讳自己做过很多年销售的经历,也不避讳谈钱谈买房。她说,手艺人也得先吃饭,不能饿着肚子搞推广。

相比于潍坊风筝,宋室风筝更具有乡土味,是繁华的汴梁古都历经千年留下的痕迹。宋长虹说,现在做风筝的很多,手工的、工业化生产的都有,用途也多种多样。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室风筝所承担的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传播和对手艺的传承。

“有一次我问一个孩子做好的风筝100块钱卖不卖,她说不卖。她说这是我自己做的,得留做纪念。”宋长虹告诉记者,给孩子买个风筝他可能玩一下就扔了,但是自己体验做风筝,那个过程他可能会记一辈子。

据记者了解,在风筝类的传承人中,像宋天亨与宋长虹父女这种会劈会扎会画全能型的比较少。宋长虹希望把“手艺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人,如今她正在设计新的“体验包”,以便让学员能够体验做风筝的全过程。“今后我打算成立自己的团队培养业务员和讲师,带着大伙一起挣钱,慢慢做这件事情的人多了,非遗这件事情就不担心没人传承了。”

对于宋长虹而言,非遗传承犹如放风筝,首先要确保“技艺”这根线不能断,然后要想办法把这根线传递到更多的人手中,这样“非遗”这个“文化风筝”才能飞得更多、更远、更高。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