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笔墨色彩的表达——著名画家王白石

2020-10-17 18:22:29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艺术简介】

王白石,1968年生,笔名得源,斋号碧芸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许昌市美协副主席,荣宝斋(天津)签约画家,九三学社画院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人物志书画学术委员,河南省荆浩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欣欣向荣》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


《望月》260cm×186cm

笔下花鸟 气韵生动

——王白石的绘画艺术之序

线条,以其与生俱有的“记”与“画”之功能及“美”与“情”之因素;色彩,以其绝无仅有的“魅”与“颜”之功能及“柔”与“意”之感染;张弛有度的讲述着书画家爱我所爱、书我所言、画我所见的每一个故事。

王白石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是名老中医,书法写得非常好,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书画情有独钟,从上小学开始特别喜欢画小人书、连环画等,同学们经常问他要画,小学毕业时,就连班主任都向他要起画来,老师的这一举动,更加坚定了他对书画艺术的兴趣。

王白石先生参加工作后经常需要在黑板上写通知、办板报等,以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久而久之,就是那些粉笔字和边角的小插画,更加激发了这位聪明灵动的年轻人对艺术的追求,此后的很长时间里,他每拿起画笔的刹那,便如痴如醉的沉潜在笔墨纸张中畅游,忘乎所有。如今的笔功稳健,离不开一个专题、一个类别的攻克,上百遍地描摹,远近反复地思考琢磨;灯一盏,桌一张,笔数支,纸若干,见证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无到有的成就。

《红火图》96cm×180cm

书以“传其意”,画以“传其形”。中国画的技法难度大于书法,笔法更精湛,工艺更复杂,在构图上逼真饱满,色彩上华丽典雅,具有宏大的气势。诸多中国书法、绘画的作品中,其线条、笔触、色彩均记载着时代发展的兴衰和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画家只有把目光投向自然,汲取其精髓,用外物表达自己主观情思的感性符号,以自然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作品在追求“外师造化”的过程中获得艺术的灵感,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中得到艺术造型的启迪,书画在这上居然亦惊人的一致。作品的生命力源自书画家自身的灵性,无灵性则笔墨无神韵,而且学识渊博才能写出心之声,画出心之形。

王白石先生的作品,笔墨雄劲有力且柔中带刚,意境深远,雅俗共赏。他注重画面的布局与构成,作品充满温情且透出洁灵之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大多简单、细腻、生动,将纷繁复杂的大自然直接化,所提炼的画面多为物象的独特性和带有规律性的变化;其作品多以野趣、荒寒、宁静的画面居多,这与他淡泊名利、独自耕耘的心态有关,如《清秋满峡谷》、《松烟听雪》等。

《松烟听雪》220cm×200cm

先生向大自然借力,把画的“势”与“韵”完美融合,再现层峦叠嶂、云烟满纸,让观者萌生探幽访胜的意趣。今时,他那充满灵秀之气的作品、潇洒豪放的笔墨、丰富多变的构图、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笔墨起落处、色彩融合间,无不透露出他通过视觉为生活注入的愉悦感。他说“中国画的写生创作,其主旨是画面必须要充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这是躲在画室里编造不出来的,只有长期坚持的深入生活,去接受生活的浸泡,触景生情,才能使我们的创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他曾数十次入川,从简单纯粹的生活中搜集素材,越是对生活无限贴近,笔触间流露的情感才越真挚。深入了解大自然反复无常的规律,使偶然的画面处理,转化为必然的艺术创造方式。

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重线造型,依据当代人对线的运用的审美取向,进行不懈地研究和大胆地尝试。王白石先生的国展获奖作品《薰风》、《玉树寒烟》等作品运用了书法中的笔墨技巧,画面既有自然之凝重,又有淋漓之畅感;《忆故乡》、《秋实图》两幅作品在灵动的曲线中,求实表达出翻卷的玉米杆残叶和风动的葵花。这些线条的组织与运用,明显受到中国传统书法中行草篆隶“十八描”的影响,亦开创了一种新线形造型的艺术风格。

王白石先生虽为新锐艺术家,但秉承 “向传统要笔墨,向生活要构图”的创作理念。本书中入集的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俱、意蕴深厚、笔墨洒脱、平和稳健,亦从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生命不息、画笔不辍的态度。祝愿王白石先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做出重要的贡献。

——王林

光明日报出版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联合国世界和平文化大使。

《合欢》138cm×68cm

《秋实》138cm×68cm

《硕果累累》180cm×96cm

《春之声》180cm×96cm

《木兰迎春》180cm×96cm

《蕉香》180cm×96cm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