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消失的双年展③/双年展复办 归期待何时

2021-12-30 04:25: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林天行一九八七年入选双年展的作品《黄山烟云》。

  又到年底。回望香港当代艺术过去一年,有创作、有争论,却蓦然发现,没有一个足够权威的奖项来告诉我们,有哪些艺术作品值得被关注、被记住。前身为“香港艺术双年展”的“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下称:双年展),由香港艺术馆自一九七五年开始举办,走过近四十年的历程,不断地推动着一代又一代的香港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发展与交流,却在二○一三年举办过“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2012”之后,骤然再无下文。当时给出的原因是艺术馆整修,然而随着香港艺术馆二○一九年重新开幕,双年奖并未如期而至。其原因与影响为何,香港又要等待自己的双年奖多久呢?\大公报记者 徐小惠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来香港的,香港艺术双年展在当时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让我能够继续创作。”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回忆自己年轻时初来香港的经历时说。一九八七年,二十三岁的林天行跟随父亲移居香港的第三个年头,他的作品第一次入选香港艺术双年展这个两年一度的香港艺术界盛会,如今再谈这段经历,林天行言词间依旧充满自豪,“作品入选双年展,是许多人的梦想。很多人因为有这个梦想,一直坚持创作,终于交出好的作品。”

  艺术家失去重要推介平台

  双年展由香港艺术馆举办,公开接受香港艺术工作者参与,通常设有双年展奖、优秀奖、青年艺术家奖,在过往的十七届中,有超过一百二十位艺术家共逾一百五十件作品获奖,获奖者包括靳埭强、周绿云、潘振华、崔汉祥、熊海、林天行、黄孝逵等,是由专家、学者、艺术家评选而出的公开比赛。“因为是政府举办的,再加上专业的评审团,因而有较强的公信力。”林天行认为,双年展之于香港艺术家,除了是精神上的朝圣之地,更帮助很多艺术家为港人所认识,“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而这样一个重要、专业的平台,在香港已经销声匿迹近十年。香港艺术馆前馆长邓海超解释时,特别强调不能用“停办”二字,他表示双年展之所以暂时没有下文,是因为当时艺术馆翻新扩建,“整间馆都关闭了,冇办法再延续呢个机制。”而之所以二○一九年艺术馆重新开馆之后,亦无双年展重新举办之风声,邓海超认为原因在于:“双年展这个展览做了这么多年,也都需要一个调整的空间,未来会在重新思考其运行机制之后,再重做。”

  君问归期未有期,唯其带来的影响难以估量。在这近十年的停滞期间,香港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如双年展这般官方的、公开的比赛平台,让艺术家可以送作品参选,如此即令艺术家失却一个重要的官方推介的平台,又令本地长期缺乏一个权威的、专业性的美学标准的构建,此外,艺术家们也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将其作品向香港艺术馆馆藏输送的途径。

  艺术馆购藏考量因素多元

  过去,凡是双年展的获奖作品,基本都可以被艺术馆购藏。香港艺术馆作为官方的艺术机构,艺术家作品一旦被其收藏,不仅能为它们提供一个长期、安全且适宜的保存环境,亦可提升艺术家的声誉,甚至有助艺术家的生存。只是如今伴随双年展这一公开渠道的消失,艺术馆购藏作品多通过其工作人员主动发现,再经其顾问团队裁定,偏向自上而下的方式。当然,如果艺术家觉得自己的作品值得被收藏,“提供自己作品的资料、图片等,艺术馆也会考虑,是好自由的机制。”邓海超说。

  然而,如黄孝逵这样罕有地曾三次获得双年展奖项的艺术家,其作品质量自不必说,但为何依旧无法打动艺术馆的“芳心”呢?“当然,(收藏)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还是这件艺术品的艺术水准是否高到令艺术馆收藏,另外,香港书画家的作品也是一个核心的收藏范围。但是,我们还会考虑一个艺术家在市场上究竟有多少作品可以有机会去购藏,它的价钱是多少,是否与艺术馆收藏的方向和策略一致。”邓海超说:“一个艺术家如果已经有很多的作品被收藏了,艺术馆就会希望不要太重复;往后如果他有其他方向比较特别一点的作品,才会再考虑收藏。”

  作品过五关斩六将,来到香港艺术馆的视野中,能否被展出,又是一个问题。“艺术馆做展览的时候,如果觉得这个艺术家的作品适合展览,都会将这些作品展出。”邓海超说。

  对于此前黄孝逵所提出的艺术馆重开以来没有中国美协艺术家作品的展出,林天行认为这是因为艺术馆展览容量有限,而馆藏作品又越来越多,因而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双年展未来如果要重新开办,我想困难不是很大的。”邓海超表示,“如果能再举办双年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要考虑如何能令它做到最好,如何配合香港作为一个艺术都会的平台进行提升,这就很值得思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