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艺术节新起点❷/我与艺术节有个约会 邓树荣卢定彰两代人的创作路

2022-12-28 04:23: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舞台剧导演邓树荣。右图:青年作曲家卢定彰Daniel。

  邓树荣:相互成就

  30年的戏剧生涯让邓树荣的身份在演员、舞台剧导演、戏剧教育家之间不断变换,而不变的是孜孜不倦的表达慾和对艺术创作中未知挑战的兴奋感。

  20余年合作7次

  邓树荣与香港艺术节有7次缘分,时间跨度长达20余年。可以说,香港艺术节见证了邓树荣艺术探索走向成熟的几个重要节点,邓树荣也见证艺术节与艺术家合作模式的变迁。双方的第一次合作要追溯到1995年执导《小男人拉大琴》。彼时,邓树荣刚从法国留学回港,便有了将这部法国作家的作品改编的机会。

  “如果说乐队有明确的阶级,大提琴手好像处于最底层,每个作品都需要他,但作用并没有想像中大。”在《小男人拉大琴》中,邓树荣在探索一个哲学问题,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大提琴手。

  邓树荣的哲学探索仍在继续,艺术节也期望本地艺术家可以制作出传统之外的作品。“那时候录像和多媒体蛮流行的,而我又对木偶艺术产生兴趣,在1996年去到广东省木偶剧团学习了传统木偶创作,便想要发展一个传统木偶和现代剧场元素融合的作品。”于是,便有了结合录像、木偶、真人演出的节目《解剖两千年》。经过这个作品,邓树荣的心里明确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非目标。

  2002年,双方的第三次合作是《生死界》,参与这部作品的改编也让邓树荣萌生出对“动身体”这种表演方法的探索。“当台词还没出来前,演员如何用身体去带动整个人的存在感,我是从《生死界》中开始产生这种想法的。”

  当然,提到邓树荣与艺术节的合作,《泰特斯》《麦克白》等莎剧改编是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2008年双方合作的《泰特斯》是邓树荣探索形体剧场的起点。那时,邓树荣想要探索形体概念与表演的关系,便提议艺术节如何透过形体剧场演绎西方经典作品。很难想像,没有实体布景、观众进场后播放音乐却在演出时关掉,这样的大胆尝试源于艺术节的重要支持。

  用粤语演出莎剧

  对于艺术家而言,作品顺利上线便拿到艺术人脉网络的入场券,意想不到的机会也随之出现。在邓树荣看来,与艺术节的合作就是如此。当自己的作品能够顺利在香港演出,也就有了“被看到”的机会。

  邓树荣的粤语莎剧《泰特斯》吸引了英国环球剧场的注意。邓树荣团队被邀请参与2012年伦敦文化奥运之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我们是第一个队伍,之前没有人尝试过用粤语演出莎士比亚。在伦敦演出时,德国莎剧节的总监来看,于是我们又被邀请去了德国演出。”

  回忆与艺术节的合作,邓树荣见证了不同年代,对未来亦是充满期待。艺术事业的蓬勃需要艺术家、行政人员、观众的共同努力。在他看来,就艺术家角度而言,需要关注成熟艺术家、中层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三个层次的交流和互动。

  “所谓的国际视野便是了解国际上的艺术家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想。对于香港而言,我们要思考香港能够借鉴多少,而我们又有多少心意可以展现,供国际同行来借鉴呢?”   图片:受访者提供

  卢定彰:静待花开

  提到为香港严肃文学作曲,便会想到青年作曲家卢定彰(Daniel)。与香港艺术节的合作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他像一块海绵汲取着宝贵经验,全力以赴完成每一次创作,静静等待着蜕变时刻。

  改编香港文学入乐

  Daniel与香港文学入乐的结缘要追溯到和香港艺术节的合作。2016年,刚从英国完成博士课程的Daniel回到香港,便接到艺术节的邀约。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艺术节为此策划了重头音乐节目《世纪.香港》,以书写香港的文学作品为主题,以戏剧化的清唱形式回顾香港历史。

  正是这次机会,Daniel萌生改编文学作品入乐的想法。“在完成博士学位之前,我的作品基本上以管弦乐为主,没有太多尝试有唱词的音乐。而这一次的音乐会需要以作家的文本为歌词,我便读了很多香港作家的作品,从早期的南来作家到西西、也斯、董启章,让我大开眼界。”

  “其实很少人会用现代文学改编成音乐作品,也很少人会创作华语艺术歌剧,所以我觉得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完成音乐会后,我就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再做一些有关文学作品入乐的东西。”

  就在这时,Daniel再次接到艺术节邀约,这促成他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室内歌剧作品《两个女子》。原本将会在2020年进行正式演出的《两个女子》因疫情最终只能以录影版本与观众见面。

  对于Daniel而言,初出茅庐便能在香港艺术节的平台完成创作,让他得到迅速成长的机会。“我和(作家)黄怡是因为香港艺术节而认识的,做《两个女子》的时候,香港艺术节给了很自由的创作空间,整个乐队,包括歌手和指挥,基本上都是我选的。”

  Daniel回忆道,“影片放到网络上反响很好,艺术节又委约香港舞蹈团,将《两个女子》与《萧红》改编成舞蹈歌剧《两生花》,会在明年与观众见面。”

  “作曲是一种使命”

  在很多人眼中,粤语创作声乐作品有着很大的难度。但在Daniel心里,创作粤语作品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不久前,Daniel结束了《疫托邦之歌》的演出。疫情期间,他以香港作家何福仁的诗集《爱在瘟疫时》为灵感,为其中的9首诗谱曲。“两场音乐会差不多有500个观众,当时做了一个演后座谈会,我很惊讶基本上没有观众离开,这让我觉得观众的接受能力是很大的。”

  对于Daniel而言,与香港艺术节的合作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与艺术节团队的合作可以和那些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们完成作品,这是很难得的体验。我很享受在团队中成为最没有经验的那个人。”回忆起因艺术节而相识的朋友,Daniel觉得这是一场梦幻的旅程。如今合作过的顶尖舞者、歌剧导演,其实是在学生时代看演出时就已熟知的面孔。“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在唸书的小子,常常看到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而现在有机会和他们合作,是非常有趣的事。”

  如今的Daniel并不局限于小说改编作品,而是抱着“作曲是一种使命”的心态去与观众分享内心。“我相信我真正的代表作还未出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