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文化节用新媒体展示“非遗”

2018-09-17 03:16: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主礼嘉宾(左起):黄宏达、又一山人、李刚、邵志飞、周永成、李美嫦、赵式庆、周蕙心、黎志伟、艾朗宏、李石连出席开幕仪式

  【大公报讯】记者李磊泽、徐小惠报道:由中华武学会,香港地脉协会主办的香港文化节重点节目“国泰民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览”现正於香港大会堂展览厅举行,展期至十月十日。展览分为两个主题,将福建武术及多项传统习俗的来源、发展与传承,以多媒体技术展现给观众。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李美嫦,艺术发展谘询委员会主席周永成,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周蕙心,香港文化节创办人、中华武学会董事赵式庆,PRIZM董事黎志伟,香港城市大学互动媒体与电算应用中心总监邵志飞,创意媒体学院院长兼电影及媒体艺术讲座教授艾朗宏,香港永春白鹤拳研究会创办人李刚,新媒体艺术家又一山人,视觉效果导演黄宏达,客家功夫文化研究会主席李石连等应邀出席上周的开幕仪式。

  倭寇侵袭催生闽南武术

  李美嫦表示是次展览充满现实意义,“华南地区历来天灾频繁,展览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寓意。财政预算案中亦有三亿元资金专为保护、推广和传承非遗,希望能透过不同的科技,将文化遗产立体地带给下一代。”

  展览的首个主题是“闽南武术”,分为明代沿海倭寇:华南武术兴起、福建棍术传统、闽南民间武术传统、闽南武术在香港、捷元堂鹤法五个部分,探讨华南最古老的武术系统─闽南武术的起源,传承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华南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自古以来是帝国的边缘地区,因此在中央政权薄弱的时候,便会招致倭寇侵犯。为自卫乃至保护宗族,传统武术应运而生。赵式庆说:“为抵抗倭寇,戚继光发掘福建当地的民间器具并组成了‘鸳鸯阵’,他著写的《纪效新书》曾详细记载当时福建民间长柄兵器。”

  明代抗倭的另一将领俞大猷则採取实践的方式,创建崭新的棍术系统。他将“荆楚长剑”的剑法融入棍术中,其毕生所学集结成《剑经》一书,书籍已经失传。赵式庆和他的团队结合现有的武术并与香港的福建武术师傅合作,将《剑经》的部分内容影像化,从而保育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

  赵式庆在接受大公报记者採访时表示:“现时并没有学者用学术、文化研究方法系统性地研究香港的武术文化,我们希望首先记录、整理、研究这些资料,下一步希望能复原建立广义的武术系统。我们已经和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内地的暨南大学与华南师範大学合作,希望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保育武术文化。”

  疾病战争促进社群凝聚

  展览的另一个主题是“凝聚社群,以武抗邪”,展厅分为太平清醮演武、客家舞麒麟、舞火龙三个部分,围绕着华南沿岸人民对抗天灾与邪气,挣扎求存的回忆。

  太平清醮起源於村落或者社区遭遇严重灾疫后,通过武术表演及舞龙、舞狮、舞麒麟、舞貔貅等祈求神明赐福,是华南沿岸最独特的节日之一。展览通过五面幕布,从正反两面以影像的方式三百度投射展示出十年一度的林村太平清醮表演盛况,令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个祝福的仪式。

  舞麒麟是客家文化的灵魂,麒麟外表威武,舞者一般都会客家功夫,象征太平盛世。展览此番别出心裁地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客家舞麒麟的动态影像与水幕相结合,一隻活灵活现的舞麒麟好似要从一场无休止的大雨中衝出,视觉效果强烈,充满力量与希望。

  而展览对於舞火龙的演绎,请来了又一山人及电影视觉特效导演黄宏达,构思3D舞火龙动画,携手打造“虚拟火龙”。在龙身上贴多个感应器,在舞龙师傅表演下,捕捉火龙舞动的动作与神髓,再将数据製成动画,最后加上视觉效果增强气势。更多资讯可浏览香港文化节官方网站www.hkculturefestival.com。

图片:大公报记者徐小惠摄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