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宋狄樟唱舒伯特著名套曲

2018-10-20 03:16: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青年男高音宋狄樟本月下旬献艺/康文署供图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将於十月下旬在“音乐显才华”系列下为香港青年男高音宋狄樟举行独唱会。/嘉 娴

  宋狄樟三年前在香港演艺学院修毕声乐硕士学位后,获得奖学金远赴欧洲深造声乐。另一方面,他在舞台上既担演歌剧裏的重要角色,亦多次在合唱音乐会中担任领唱,是本地歌唱界年轻有为的一员。

  今次康文署为他举行独唱会,俨然是他艺业的新里程。对於这个难得的独唱会机会,他当然敬诚其事。单从他的选曲,就可以粗知他挺有心意。他没有仿效一般独唱会,以歌剧选段、艺术及宗教歌曲汇聚而成;反之,他独沽一味,选唱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少女》,务求凸显联篇歌曲(或可称之为套曲)的妙韵。

  文学音乐 优美结合

  舒伯特(一七九七至一八二八年)一生先后为文学家的诗作谱成两套联篇歌曲,其一是《美丽的磨坊少女》,另一是《冬之恋》;前者谱於一八二三年,刊於翌年;后者谱於二七年,刊於翌年。无独有偶,两套诗作都是取自同期的德国诗人穆勒(Muller,一七九四至一八二七)。穆勒是德国统一前的著名诗人,尤擅抒情诗。他在柏林大学期间,研习古代文史,亦曾经投笔从戎,加入普鲁士军队,对抗拿破仑的进攻大军。也许出於爱好古代文史之心,他公开声援希腊抵禦土耳其的欺侮,并为此把相关诗作编成《希腊诗集》,而这本诗集为当时欧洲诗坛带来颇大的牵动。不过,他最广为人知的诗作,当然是得到舒伯特谱成歌集的《美丽的磨坊少女》和《冬之恋》。

  为什麼舒伯特这麼喜爱穆勒的诗作以致先后将之谱成套曲呢?首先,双方同处浪漫时代,更是同处德语文化区,不论是语言文化抑或文艺思潮,均属同一範畴。其次,两者都很有兴趣钻研同一课题,例如死亡和情爱,包括男欢女爱。正因如此,彼此惺惺相惜。再者,按照舒伯特的胸怀,他当然热衷於把自己欣赏的别人诗作谱成歌曲,冀以把原诗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境界,体现文学与音乐的优美结合。

  这套演唱时间长达六七十分鐘的套曲《美丽的磨坊少女》,共有二十首诗歌,大概是叙述一名在郊外閒蕩的年轻磨坊工人,沿着小溪而行,不意来到一个磨坊。他对磨坊老工人的女儿一见锺情,可是那位磨坊少女对他的态度并不明确;随后有位猎人前来向少女表达好意。在他看来,猎人压根儿是前来争风夺爱的“情敌”。诗歌的气氛也由起先的轻鬆欢快,逐渐转向凝重低沉;由头几首的《流浪》、《向何方?》、《止步!》、《感谢小溪》,转至《疑虑》、《焦急》,至后来的《绿丝带》、《猎人》、《嫉妒与骄傲》,至最后的《小溪的催眠曲》,逐步刻画主角的心情递变。

  此套曲虽然名为《美丽的磨坊少女》,但主角不是磨坊少女,而是年轻的磨坊男工。歌曲裏的一切事物,皆由他而起。也因如此,舒伯特把这个套曲写给男高音;不过,其他声部也可以唱。究竟是谁率先调低音域俾使其他声部的歌唱家也可以唱?答案倒不是其他作曲家,而是舒伯特本人。

  钢琴与人声互相辉映

  另一方面,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一般只是发挥铺垫、辅助及配搭的功能;舒伯特却把伴奏钢琴推展至产生声响效果。例如在第二首歌曲即《向何方?》裏,钢琴的叮咚声恰似小溪的淙淙流水声;又例如在第三首歌曲即《止步!》,钢琴仿效磨坊的磨声。此外,舒伯特把钢琴变成富有表达情绪能力的乐器,与人声互相辉映。

  喜欢声乐的读者,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套曲的结构及情节,可参阅Susan Youens的专论《Schubert, Muller, and Die schone Mullerin》(剑桥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书内由分析穆勒的诗作,进而谈到诗人和作曲家对两性及死亡的处理方法。

  穆勒和舒伯特同样是在初逾“而立”之年就离开人世,实在叫人惋惜。他俩幸有诗乐双辉的作品传世,亦堪告慰。今番有宋狄樟全套演绎,也是美事一桩。

  编者按:宋狄樟独唱会定於十月二十七日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举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