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中,有一个时间段被业界形容为“黑暗期”或“空白期”,其所对应年代即为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当时的明王朝因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土木堡之变”而导致皇位更迭频繁。那个时候烧製出的御窰瓷器不落正规年款,再加上史料有限,故业内有人推测这一时期的御器场可能已经停止了烧製。儘管如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与此有关的专家学者,考证史料、修复出土瓷器,一直努力不懈地为“空白期”补白。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联合景德镇御窰博物馆,由即日起至十二月十六日在中大文物馆举行“填空补白II:考古新发现明正统、景泰、天顺御窰瓷器”展览,展出景德镇御窰博物馆馆藏共计一百五十八件/套,以最新考古发现的御窰瓷器为核心,辅以永宣及成化时期的精选标本作对比展示。绝大部分展品近期得以系统整理和修复完成,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展出。
中大文物馆展158藏品
是次瓷器展以二○一四年最新考古发现为核心,集中展示正统、景泰、天顺御窰瓷发展特点,并辅以永乐、宣德及成化时期的精选标本作对比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三朝御窰瓷发展历程。“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因有明英宗被瓦剌所俘的‘土木堡之变’而导致政局动荡,再加上御窰瓷器不落正规年款,令这一时期瓷器的断代举步维艰。但伴随二○一四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北麓发掘数量空前的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御窰瓷器(片),不仅填补这一空白期,更反映当时的瓷器烧製不仅未受到政治影响,反而彰显那个朝代的烧製造诣及纹路特色。”中大文物馆助理研究主任(器物)王冠宇表示。
景德镇市御窰博物馆馆长江建新接受採访时补充道:“出土时很多瓷器都需要重新修复,要将一些碎片进行重新拼接,我们曾试过六个月集中修复五千多件,完成之后即感到十分震撼,因为修复成功的瓷器不但为景德镇瓷器考古填补重要空白,更由此力证此时期的御窰生产不仅没有停止,还持续进行实践与探索,充满创造力。”
展厅第一层主要展示“青花缠枝宝相花纹葫芦瓶”、“青花龙纹大盘”等重器,葫芦瓶为一九八八年出土,龙纹大盘为二○一四年出土。将三十年前已出土的瓷器与新发掘的文物同场展出,有助於观者了解御窰瓷的传承脉络。
一窥御前清赏之好尚
明代海上贸易繁盛,从明正统至天顺“青花双面淡描海水瑞兽纹侈口碗”即可印证。海水瑞兽纹於永乐年间出现,而海水与瑞兽的多形式组合,在宣德时期得以延续,亦大量流行於正统至天顺年间,至成化以降才发生重大改变,明朝对海上贸易的推崇由此可见一二。
从展出瓷器可观,“空白期”的瓷器烧製情况,并不似之前人们推断那般出现停滞,反而部分瓷器的传承方面有着历史的印记,譬如正统帝朱祁镇对於祖父辈─永乐帝、宣德帝的继承,从瓷器上亦可看出端倪。此外,明开国洪武年间,就已经有对釉上彩的探索,但发展至永乐、宣德年间也只有零星实验,少见成品问世。但从展出正统至天顺年间的玉壶春瓶、鸡心执壶、大盘、小盘等,却可见釉上虹彩或绿彩装饰,已形成一定规模,王冠宇介绍:“它们的存在,不仅说明此时期瓷器发展境况,更说明这一时期的瓷器非但没有受到政治衝击,反而为之后的成化釉彩瓷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资讯可浏览网址www.artmuseum.cuhk.edu.hk,或登入facebook“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部分图片: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