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文艺动静\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鲜活文物 传承历史\文 琰

2019-04-19 03:17: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敦煌研究院院长任内的王旭东

 

  日前,敦煌博物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替刚刚退休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这位理工科出身的敦煌研究院院长为何会是故宫的新任掌门人?他的经历值得大家细细回味。

  理工男坚守敦煌28载

  一九八六年,王旭东被兰州大学水文地理与地质工程专业录取,毕业后成为甘肃省张掖市水电处的技术员。对於这位理工男来说,结缘敦煌源於一次机缘巧合。一九九一年,敦煌研究院到兰州大学招地质工程人才以加强对莫高窟石窟的保护,在老师的推荐下,王旭东决定“到敦煌去看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是二十八年。在这之前,敦煌对於王旭东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唯一有印象的,是我父亲一九八一年曾去敦煌旅遊,他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留了个影。”王旭东说。

  当王旭东站在敦煌的三危山的第一个晚上,面对千年石窟时,他被这些千年古蹟的魅力所吸引。那一晚,他做了个决定:留下来守护这些石头。因为对於理工科出身的王旭东来说,这些千年古蹟还只是个纯粹的遗迹,而对於其艺术上魅力,王旭东并没有多少想法,“在我这个工科生的眼中,那些泥塑和壁画只是土,只是矿物,我只关注到壁画起甲、开裂等问题。”因为理工科科班出身,短短几个月,参与崖体稳定性研究的王旭东在莫高窟的四百九十二个大小石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王旭东住在莫高窟,在周围那些敦煌文化研究专家同事的潜移默化薰陶下,他开始意识到敦煌壁画的文物价值。从那以后,敦煌在他心中留下了新的烙印,“我不再只是把它们当成石头、泥巴了,在我眼裏,它们是有生命的。”王旭东说。由此,他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敦煌守护生涯。

  数字技术活化敦煌

  二○一四年,王旭东成为首位理工科出身的敦煌研究院院长。在这位“第四代敦煌掌门人”的推动下,已经有一百八十多个莫高窟石窟实现数字化,佔莫高窟所有石窟的三分之一。“我们的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缓它的‘衰变’。”在王旭东的推动下,至少有三十个石窟的数字资源推出了中英文版在线全球共享信息,而其中的高清图像,可以让在线浏览的观众身临其境,比起到现场用手电筒观看有过之而无不及。莫高窟也因此在全国文化遗产单位中率先开启每天六千人为最大承载量的网络预约参观模式。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还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签订协议,法方向敦煌研究院无偿赠送其馆藏敦煌遗书的高清数字複製件,实现敦煌遗书最精华部分的“数字化回归”。

  推广文创 走文化丝路

  在王旭东执掌敦煌研究院期间,他积极促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和文物保护上的深度合作,推动国际访问学者计劃的实施,并多次组团赴欧洲、北美、东亚和中亚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化交流和学术考察活动。此外,为顺应当下的文化潮流,敦煌研究院也开发文化创意产业。

  在二○一八年六月由敦煌研究院发起的“数字供奉人”公益项目中,在王旭东的推动下,公众通过多元数字创意的方式参与到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事业中。“敦煌诗巾”成为这次计劃中的亮点,“敦煌诗巾”从敦煌壁画中提取了较具代表性的主题元素和多个壁画细节元素,供用户任意组合、设计。用户可以自行设计自己的专属敦煌丝巾,这种独特的参与感,让它成为传播敦煌文化艺术的新方式。

  今年四月八日,王旭东从退休的单霁翔手中接过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位置,他此番进京走马上任,不但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还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对於王旭东而言,他能否延续其在敦煌研究院任上的改革,能否带领故宫在新时代的潮流下焕发新的魅力?对於这一切,人们充满期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