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梦里冷月葬花魂——《萧红的绝世飘零》石若轩自序

2020-04-17 12:20:19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太阳接近落山的时候,我在西岗公园的墓园里穿梭,青丝冢的墓碑上是萧红的黑白照,笑容平淡,一瞬间我与她柔和的目光相对。其实这是一张稚气未脱的少女面容,可是又多了几分不相称的沧桑,可是眼神总是最诚实的,它是骗不得任何人的。无疑是一双清澈的双眼,是未曾沾染烽烟与岁月狼藉的双眼。

我与萧红的真正缘分开始于2018年的寒冬,也许因为曾经沾染青春时期的怨气,让我错过了这位空前绝后的洛神,但我并不感到后悔,因为一种神奇的力量也许给每个人都设置好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空。

图(作者石若轩本人)

《生死场》中的场景惨淡压抑,亲情与爱情丝毫没有美感可言,人的私欲与兽欲搅拌在一起,这样惨败而刺眼的文字竟然出自一位24岁的女子,而且还是她的文坛成名作,在感叹惊世之才的背后自然是锥心的疼痛。

自1942年逝世之后,萧红已经在人群中沉寂了太久的时间,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为优秀女作家,萧红却没有张爱玲传播广泛?”这个问题的讨论领域其实和文学关系不大,而更适合用传播学来解答,因为问题的前提已经限制为同为优秀女作家,这也从侧面说明,大众同样是认可萧红的,即使沉寂许久,也没有完全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因为时间总会给一位伟大的作家最真实的评价,我依然相信时间的力量。

若是抛开文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不妨用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解释这个问题。她们的文字看似都是温度极低的,张爱玲的文字是一袭华美的袍子,可是看似华丽精致的绸缎上却爬满了令人生厌的虱子;萧红的文字是寒风里漂泊的一件灰白色棉麻半身裙,被枯树枝刮了几个洞,布料上还粘着几处泥土。在身心遭受重创后,张爱玲在内外折磨之下,痛下决心选择斩断所有过往,坚定地向前远走,直到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只留下自己守着滴血的内心;萧红在主动与被动之间不断纠结,最后的爱意被消耗殆尽后转身离开,可是就在小巷口的拐角处,她还是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

一位是华丽的苍凉,一位是凄苦的荒凉。当看不清张爱玲的时候,至少还能剩下华丽,当看不清萧红的时候,恐怕只剩下咽不下去的苦水,人生想来已经略显艰难,谁还会主动靠近苦楚呢?所以那些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了。

萧红文字中的苦楚看似离现在的生活甚远,《生死场》中的故事都曾是她的所见所闻,可是现在听来只剩下感叹和惊讶,那么苦难真的就完全消失不见了吗?也许苦难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也很难说。对比萧红的苦难,我的波折根本不值一提,只是那些情绪曾充斥我不成熟的记忆,不得不记录下来。

《心怀所爱,无畏山海:萧红的绝世飘零》的初稿完成于大四毕业的前夕,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能说是完全的一败涂地,就像一杯煮糊的咖啡,除了残败不堪,还有又苦又咸的味觉体验。

我曾在别人的青春里纷纷登场,初起时波澜不惊,甚至灰头土脸,乍看惊艳透着锋芒,而后莫名其妙地退场,至此再无踪影。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方向的时候,我和身边的多数人一样,在虚无的生活里尽可能地抓住看似沉甸甸的东西,却没有勇气在心里叩问过自己,那些真的是适合我的选择吗?身体孱弱而求学失利,坠入令人窒息的环境里,所幸终究找到了属于我的价值所在。

女子写作是以血化墨,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中,争夺话语权的艰难让深陷其中的人身心俱疲。在这中间,因为外在高压环境的纠缠与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不断相互折磨,一些人败下阵来,所以周边的一切将他们的毁灭归因于文学,言称献身于文学的人,文学却毫不留情地辜负了他们。而我想说的是,文学从未辜负过任何一个人,也许是你信错了人。

错误的人与错误的环境,灵魂变得无比压抑。错误的人所追求的价值带有一股浓重的尸臭味,灵魂赤裸的人开始用自己的文字折磨自己,精神世界里腐烂不堪,近乎露骨的笔触展示早已超出人类命运思考的感觉。可是这些文字却是引人心醉的,这是一种近似于自残的快感,由此循环往复,于是周围的人纷纷感叹“受害者”上了文学的贼船。

这一次做出解读萧红的决定依然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我在做一个大胆的自我试验,希望文字不仅仅是我救赎自己的工具,甚至还可以通过这些不成熟的文字去解释一些众人对萧红的误会。在这里,我想谈几个关于萧红的常见问题。

追求自由的萧红,究竟“错”在哪?

萧红的一生至少有两个关键词萦绕左右,一个是自由,另一个是独立。而使她遭受周围误解的次要原因便是她的经历,她所做出的选择与行为恰恰与其所追求的自由与独立背道而驰。于是很多人开始评析萧红的不成熟行为,无一例外地指责她做错了。在这里首先不涉及萧红的情感倾向以及原生家庭等类似原因,只谈“自由”。那么何为自由,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真的存在吗?或者说即使存在,那么萧红所处的时代的自由是她所追求的“自由”吗?

萧红是一位真正的文艺女青年,而且还是一位承袭“五四精神”的女学生,这两种身份构成了她的“高度个性化”思想。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新思想与新文化激流涌动,萧红等很多文艺青年们追求自由精神与个性张扬,可是由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追求的自由与个性加上了“极致”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也许并不明白自由的意义,也不知道怎样做才可以争取真正的独立,而是错误地把挣脱封建家族与既定思想的约束作为自我抗争的主阵地,以至于很多人在没有经济独立的情况下盲目行动,最后伤人误己,结果自然是令人感伤的。而萧红的善良性格以及一心求学的赤诚思想是很容易受到她周围同伴的影响的,可是她的独特性就在于在迷茫之后的瞬间清醒。这是一位“成长型”文学青年,从幼稚到成熟,从茫然到清醒,萧红不是天神,这些事情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经济独立与人格独立不会是一蹴而就,遗憾的是命运没有给她这个机会。

萧红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女性,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女作家。她不是生来便清醒独立,文字虽然不是出道即巅峰,但是却是越写越好,若不是三十一岁便香消玉殒,相信她的成就不可估量。无论是对自由的追求,还是对文学的热情,萧红似乎都遵循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比如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的思想演变,从带有怨气的挣扎到坚定的人性回望,她在颠沛流离下,写下直指人心的永恒经典,其实她是陪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突围的,跟着社会环境一起成长的。众人对她的误解恐怕也是对她一生的唏嘘,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普遍意识中我们还是热衷于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当结果大放异彩时,我们才会去关注过程是如何发展的。而萧红的结果无疑是悲惨的,她也就在故去后还被“补刀”,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她的一生看起来更加凄美悲凉。

在对待这样一位女性时,我们是否太过于苛刻了,宽容之心已经变得很是奢侈,奢侈到我们不愿意见证一位成长中的女性的经历过往,奢侈到不愿意去预见一位未完成天才的生命全程。如果有如果,一定不是这个结果。

追求自由的萧红究竟错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她没有错,也就不必承担过错。

婚恋关系的“混乱”恰恰证明她是忠于感情的女子。

萧红是少有的一位个人经历的传奇性大于自身作品的传播度的女作家,众所周知,人们对于萧红的婚恋经历的关注度远远大于对她作品的关注度。对于作家而言,这个现象略显尴尬,但是对于人生而言,这样的现象却也是正常的。作为作家,萧红是清醒的;作为女人,在面对感情时,萧红是卑微的;但是作为人时,萧红是伟大的,她是一个大写的“人”,在一望无际的荒凉土地上,萧红肆意而无畏,花想开一朵就开一朵,想不开就不开,如此而已。

十年饮冰血难凉的人,骨子里无疑有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至少在25岁之前是如此的。这样的躁动不仅仅表现在对人生的把握上,当然还有爱情。人性是写作的永恒主题,而爱情似乎是人性里不变的主题,它就是有一种魔力,让人们心驰神往。美好的爱情令人倾羡不已,破碎的爱情让人无限唏嘘,热闹的爱情让人喜闻乐见,而萧红的爱情呢?

毫无疑问,萧红生命中出现的所有男性都曾真诚的爱过她。萧红被众人误解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看似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乍一看一片混乱,再一看才女沦为了“渣男收割机”,最后一看又成了愚蠢的女人过分依赖男性的反面教材。

这里不探讨萧红与萧军的分手原因,也不分析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生活,因为情爱本就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事情,况且又掺杂了几位当事人欲说还休的命运以及萧红生命走向尽头的凄美与悲情。

在这段传奇感情经历中,众人对萧红的感情波折做了放大处理。试问,生活中的我们有几人能做到与初恋喜结良缘呢?而萧红的感情看起来“混乱”的原因其实就是在与前一任没有完全斩断纠缠的时候又开始了新的感情,所以变得错综离乱,纠结不已。

那么萧红为什么在每段感情中都不够决绝呢?

因为她善良的心性,过分善良以至于变得软弱,过分善良使得她感念对方给过她的恩惠,她不愿意就此抹杀掉那段恩情,所以一次次退让,一次又一次的给对方机会。她宁可自己做那个后放手的人,也不愿意去承担心理层面上的愧疚。正是因为对感情的坚守和对婚姻的忠贞她才变得如此犹豫不决。

可是萧红给对方的机会却被当成了草芥,当她再也爱不起的时候选择离开,因为不够决绝的心性使她无法独自一人承受后放手的痛苦,所以与下一任的恋情产生。当然,在一次又一次的退让和选择的背后,还有战火的摧残。

萧红的每段感情似乎都少了一种彼此的承诺,因为特殊时期的承诺显得既不合时宜又幼稚滑稽。也许前一秒还在山盟海誓,可是后一面,房顶上便燃起了榴弹的残火。

千金承诺敌不过战火无情,穿越世俗却不得不败给人性。

看似不谙世事的少女,在写作面前却比任何人都清醒。

比起《生死场》,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次主动而自由的表达。萧红一直没能脱离被裹挟的境遇,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在婚恋上。这一生,母爱与父爱抓不住,丈夫和朋友也是虚无的,她唯一能握得住的就是手中的笔杆子,对于这一点,她也十分清楚。所以在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她都不会放弃表达的权利。

萧红的写作思想前瞻性明显是超越了她周围许多作家朋友,她的作品直指人心,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推崇《呼兰河传》的原因。她敢于坚守内心的写作追求,即使受到误会也不曾改变初心,因为这一份难得的清醒,再过100年,再过200年,萧红依然是萧红,可是许多作家却早已不复存在,被人遗忘在了历史隧道里。

在这一点上,萧红胜利了。

有人问我,萧红为何一次次做出错误的选择。我想那大概是因为许多人是跳出了历史来审视萧红的,对于萧红而言,当她做出一次次选择的时候,她怎么会预想到选择的对错?但是她依然要迈出那一步,因为她不愿意放弃生命的那一点可能性,说是欲望也好,说是爱也罢,总之她就是要去见证人生的千万种可能。那样才不失为一种盛放,即使是在梦里。

一生颠沛流离的萧红,在历经苦难后仍不忘以最温情的目光回望那片苍茫之地,依旧是最清澈的双眼,依旧是一尘不染。记得电影《萧红》的英文译名是“凋零的花”,凋零的花瓣轻轻散落在赤红的土地上,至此,就让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我抱着冷冽的月亮,埋葬的是衰败的残瓣,种下的是鲜红的希望。

石若轩

(选自《萧红的绝世飘零》序言,略有删改)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