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当垂谊乐社遇上大馆

2021-03-22 04:25: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李垂谊介绍,大馆中央裁判司署成为演出地方,为观众带来特别的体验。

  【大公报讯】记者李亚清报道:音乐与建筑,看似是艺术与科学,彼此之间却可连结。垂谊乐社近年来举办的“乐.忆古蹟”计劃致力以音乐唤醒香港的历史及文化,早前以音乐与大馆建筑对话,大公报记者访问垂谊乐社创办人及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谊,以及参与今次计劃的青年作曲人廖梓丞,听他们分享音乐道路上的心得感悟。

  “乐.忆古蹟”是垂谊乐社主打的三个项目之一(另两个是“乐.谊国际音乐节”、“乐.启梦想”教育项目),於二○一三年启动,二○一九年起获赛马会支持。该计劃选择本港具历史价值的地点,曾到保良局、南莲园池、孙中山纪念馆、饶宗颐文化馆、大馆等,举办演出、导赏及公众活动。李垂谊说:“很多古蹟历史悠久、且对社会有较大贡献,借助音乐会将观众带到那裏,也吸引他们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建筑空间流淌出旋律

  年轻作曲家受古蹟启发而撰写的新作,亦会在个别音乐会中作世界首演。青年作曲人廖梓丞,以乐社“作品征集”优胜者的身份参与到该计劃在大馆的演出。正在修读香港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的他告诉记者,自己四岁学钢琴,小学时学大提琴,并跟随香港演艺学院的老师学作曲,本科时曾任合唱团指挥,也写过一些合唱作品。“这次创作以大馆为主题、长约八分鐘的《浮城一瞥》,我的灵感来自法国作曲家Messiaen的《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这首作品是他在监狱裏创作的,和大馆建筑前身的监狱元素有相似之处。我使用大提琴、钢琴、单簧管、中国笛来创作,尾声时音乐家一边演奏一边转身,融入空间。”令他惊喜的是,几位音乐家䌽排时颇为认真,丝毫没有因为这是一首学生作品而马虎。

  廖梓丞探索音乐与建筑之间的连结,并说:“除了将建筑空间转化成音乐,在我看来,以音乐的角度创造建筑空间,也可以令使用者改变对空间的感觉。我的毕业作品的构思,便是以指挥家的角色建一个空间。”李垂谊透露,今年五月乐社将再次走进大馆举办古蹟音乐会。

  李垂谊在音乐界为人所熟知,他不光与众多音乐家有过合作演奏,还有不少青年音乐学子借助垂谊乐社的平台,获得了专业上的发展。他的经历,亦常被人提及:香港出生、美国成长,先後入读茱莉亚音乐学院附中、哈佛大学经济系,其後决心回到音乐之路,到音乐学校深造。2010 年成立垂谊乐社,致力推广音乐艺术和培养青年音乐家。

  这次,他不愿多谈过往经历,更愿注重当下。他笑言疫情下的生活变化,“练琴的时间没有多,做饭倒是多了很多。也去行山,香港有很多亮丽的行山径。”

  为年轻学子搭建平台

  一转眼乐社已创办十载,去年底十周年音乐会也顺利举办,以音乐展示成果。李垂谊认为,除了古蹟计劃,乐社的独特之处还在於“让年轻的音乐学子与国际音乐家真正同台,直接的学习”。

  网上节目也成为疫情下艺术交流的重要方式,李垂谊告诉记者:“我身在欧洲时,邀请了一些音乐家进行线上讲座,他们当中有国际音乐院校的教授如英国著名钢琴家霍夫,也有青年指挥家如陈以琳。人们从中可以拓宽对音乐学院生活的了解,也从音乐家的故事中汲取经验,有音乐以外的收穫。”“海外修读音乐”、“香港国际指挥新星─音乐中的领导与合作技巧”这两个系列讲座在网上对公众开放,收穫不少关注。“未来有机会,也会继续将讲座做下去。” 图片:受访者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