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从清华精神中,汲取每个人都需要的力量

2023-04-13 10:30:42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国家栋梁的熔炉。110多年来,清华英才荟萃,人才辈出,无数学子渴望进入这所高等学府。然而,对于更多人来说,清华大学依然笼罩在神秘的光环之下。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清华大学能够始终引领时代、不断前行的根源何在?普通人尤其是莘莘学子,如何从清华精神中汲取力量?

  近日,新华社北京分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李斌主编的《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本深度访谈录,旨在揭示清华成功的秘密,阐释清华人文内涵,带领读者领略百年清华精神。

  清华何以为清华?“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有何奥秘?清华为什么能?清华大学在110年历史里,有着怎样的育人特色?清华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一书是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新华社报道组与11位名师共同完成的一部访谈录。访谈录中,提问者“既着眼清华大学110年历史,又结合10多位清华名师的个人成长和研究经历”,既结合清华历史又跳出历史,用心设计了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邱勇、杨振宁、丘成桐、姚期智、常沙娜、陈来、薛澜、阎学通、戴琼海、白重恩、胡显章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忆历史、谈感悟、说启示,憧憬未来,并提出建议。他们真诚而深刻的叙述、思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折射出学问的“秘密”,让读者不知不觉中找到了“何谓清华”“清华为什么能”的答案。

  时任校长、现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在书中说到,大学要有大学的模样,就是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胸襟。大学是汇聚大学者、产生大学问的地方,还是培养大写的“人”的地方。大写的“人”是能立得住、站得牢、全面发展的人。大学一定要追求学术,以追求学术为己任、为永恒的主题。追求学术,就是追求新知、追求真理、追求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就是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生存边界,拓展人类的发展空间。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在书中“立足中国,领跑世界”一章中非常自信地说:“与世界其他一流高校相比,中国顶尖大学的一个优势就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本科生生源,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汇集于此。”正是因为清华大学汇聚了中国顶尖的学生,这群天资与热忱兼具的少年,是清华攀登科研之峰的人才基石和独特优势。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清华也有着不解之缘,自199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后,此后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校指导学生。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在书中,他不仅谈到了清华物理系的发展起源,更以诗明志,“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他还直言不讳地说:对清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我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帮他们“指路”。

  数学家丘成桐在书中则谈到了自己在清华大学的成长经历以及对清华的独特认识。他指出,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做第一流的学问本质上很简单,就是要发现一条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条路要是一条大路,不是小路。要因为你的这个发现影响到很多学者的前途,影响到他们要做的学问。这才是大学问。

  中央工艺美院原院长常沙娜说,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研究,而且要自己来体会。她认为,人生都是曲折的,有苦、有乐、有悲、有欢,不可能什么都顺了。生命就要面对现实,面对信仰,面对正确的东西,要坚持不懈。人生不是喊一个口号,是要把精神传承下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戴琼海说,在自己的实验室,基本上不是世界领先的(课题)就不会往前做了。就是要想未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别人还没想到,就开始做了,肯定是领先的。他指出,人工智能比互联网来得更加迅猛。互联网还不算革命,人工智能可是革命、非常厉害的智能革命。

  在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看来,拔尖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发现他的品质,发挥他的潜质”,学生本身就有这个潜质,你要创造条件让他把潜质发挥出来。所以我们的新生研讨课故意不要统一的课程,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教育。

  清华110年,究竟孕育了怎样的精神?

  ——在杨振宁看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始终的精神。

  ——在姚期智看来,“爱国奉献、低调实干”是清华人的特质。

  ——陈来认为,在清华迈向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确实应当更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平衡发展,让清华人文日新的面貌在世人的面前更加清晰。

  ——在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看来,在清华,流淌在大家血液中的精神就是朴实,用学生或老师最朴素的话是“出活”。要想能“出活”,第一得实事求是,得有专门的技能,比别人强,还需要毅力。

  ——戴琼海认为,清华的任务一定要想办法往国际领先上走,往0到1的创新上去走。一定要做没别人没做过的研究,不能重复,始终要有这个信念。

  ……

  无论是哪种理解,每一个人,都能从“清华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榜样。

  青年是未来,面对青年,“大先生”们纷纷寄语:

  ——邱勇说,对于青年一代,我想说一句话,就是“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抓住时代所赋予的机会。中国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的战略机遇期就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我们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成长的最好的时期。

  ——杨振宁叮嘱莘莘学子:这么多博士生有的10年以后非常成功,有的非常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非常简单一个原因:有人走进了正确的方向,有人走进了“穷途末路”……所以我想给研究生们一句话,就是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

  ——丘成桐寄语清华青年学子“要有一个高雅的志愿,为了你的好奇心拼命向前,去完成你一辈子最重要的好奇心,不要放弃。要像清华校训所说的‘自强不息’。”

  ——姚期智期望学生有一颗“中国心”,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你立足中国、在中国发展最好,即便你不在中国,也要对中国的发展做出努力,要有中国心!”

  ——白重恩认为,大学教育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他叮嘱青年人“即使遇到困难,也还是要坚持做有意义的事”,希望毕业生们“能更多去创造价值,而不是去转移价值”。

  ——戴琼海说,学生们的未来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而不是一条线。只要他们能做出事情来,能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就很好。希望学生能有“飞鸟级”的研究,飞鸟级的研究更加影响人类的发展。

  ……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指出,《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一书闪耀着先生们的智慧和对清华的热爱、期盼,也告诉大家清华的魅力何在、学问的秘密何在,值得细细品读。

  长期从事青少年成长与招生考试等教育治理研究工作的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清华之所以成为清华,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可能不仅仅在于这些“大家”的学问,更希望读者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体会学问之外的“大我”,体会清华的特别基因。

  通过《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一书,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清华大学的历史传承、发展脉络、今日成就和未来图景。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历史中始终引领时代、不断前行,原因在于清华大学始终秉持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同时也是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责任感。清华大学一直坚持以培养全面人才为目标,注重科学、人文、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校友。对于每个人而言,从清华的精神品格中汲取养分,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格,成为一个具有远大志向、开阔眼界、勇于担当、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这本访谈录对于人们了解清华大学,了解清华精神,也对于莘莘学子乃至普通公众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