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昨日节目简介会的海陆丰/鹤佬水上人传统婚嫁仪式中的陆上扒龙舟表演。下图:舞麒麟表演。
“香港非遗月”将于今年6月首次举办,旨在响应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市民和旅客认识香港及内地的非遗项目、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特色。活动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在5月31日至7月1日期间举行,推出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节目,包括超过80场表演、60个互动体验摊位和20个“非遗精华游踪”导赏团。预计整个月的活动总参与人次将超过10万。所有活动均可免费参与。\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
活动节目简介会昨日举行。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需加强香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总监吴雪君表示,将由今年起每年6月举办“香港非遗月”,并将其打造为年度品牌活动,旨在提升市民和旅客对非遗的认识与兴趣,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精华游踪”导赏团5.16起报名
是次活动汇聚超过100个来自香港及内地的非遗项目,并邀请逾50位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包括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内容涵盖粤剧、舞麒麟、南音、木偶戏、英歌舞等多项传统技艺,当中香港与内地的非遗项目比例大致相若。活动亦与旅游发展局合作,特别邀请境外旅客参与体验。
活动中包括“非遗精华游踪”导赏团,覆盖油尖旺、荃湾、大埔、沙田、东区和离岛区,带领市民和旅客探索当地的特色非遗项目。考察活动将于5月16日起接受报名,5月底将推出相关地区的“非遗精华游踪”地图指南和影片。未能亲身参与的旅客,亦可根据地图与影片,按个人时间自由探索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
今年“香港非遗月”亦与江西省合作,透过“根与魂──江西赣州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加强非遗文化交流。非遗办事处馆长岑佩玉介绍,江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与香港新界的客家村落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展览中将重点介绍赣州的客家文化及逾40项江西的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代表项目,包括赣南采茶戏等传统表演。在6月22日,沙田新城市广场及大会堂亦将会举行非遗表演和摊位活动,邀请江西与香港的非遗传承人及表演团体同场演出,展现两地非遗的多元风貌。
节目简介会现场气氛热闹,展示了舞麒麟、南音,以及海陆丰/鹤佬水上人传统婚嫁仪式中的陆上扒龙舟等香港非遗项目表演,锣鼓声中充满喜庆气氛。其中,南音演出者之一为○○后青年谭晴,他表示,尽管南音与广东音乐现今并非主流,但其艺术价值不应被忽略,仍值得新一代认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