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香港溢达40年梦圆制衣王国 杨敏德:市场遍全球 无惧贸易战

2018-08-13 03:16:41大公报 作者:李永青、林静文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杨敏德透露,当年回内地投资,与父亲及外祖父对国家的情意结有很大关系/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

四十年前,内地实施改革开放,国家从一穷二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少港商更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开放初期,外界仍对改革抱观望态度之际,于1978年创立溢达集团的杨元龙,凭着对国家的情怀和胆识,敢为天下之先,于当年便签署了内地纺织业首份补偿贸易协议,成为最早投资内地的香港纺织企业。其后,溢达不断加码内地投资,并于90年代中再有惊人之举,成为首家在新疆种棉花的港企,亦促成溢达晋身为全球最大的棉质恤衫制造商之一。
 
国家于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同一年成立的溢达集团便快人一步,成为最早投资内地的香港纺织企业。有“棉花公主”之称的溢达董事长、杨元龙之女杨敏德透露背後缘由。“当年父亲认为,人生有此机会遇上内地改革开放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便应回国创一番事业,但强调内地不能学苏联做重工业,应该发展制衣及旅游业,因内地轻工业基础好,且内地劳动力充裕,工资又低,衣车又便宜,投资一元,便可赚14元外汇。另外,内地有不少地方风景好,只要做好基建,很易赚外汇。因此,父亲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做旅游,另一家便是溢达。”杨敏德表示。
 
五旬父把握机会回国创业
 
杨敏德透露,当年回国投资,与其父及外祖父对国家有很强的情意结有关。“对於一班由上海来港的工业家来说,他们只是香港的过客,父亲已等了很多年,当年已50多岁,因此急於回国创一番事业。另外,我外祖父是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後,便选择参与实业救国,但其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每次想做大事时,都遇上战祸而却步,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外祖父及父亲期待已久的机会。”杨敏德形容,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绝对是一个黄金期,这一代人可算极其幸福,对比祖父辈饱经战火的年代,现时大家面对的困难,简直微不足道,呼吁大家好好珍惜。
 
缩短内地制衣业与国际差距
 
因此,改革开放正是杨氏期盼多时的机会,故即使当年投资没有先例可循,溢达亦决定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下属省市分公司,达成了补偿贸易服装加工协议。同时,溢达为无锡光明内衣厂、常州第一服装厂、苏州第一服装厂总共出资240万美元,引进了12条先进的成衣流水生产线,大大提升了这些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除江苏外,溢达在山东、河南、湖北、北京、上海等地均有投资,合作模式多由溢达负责出资引进先进设备,指导合作工厂生产出口服装,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实现了国家创汇任务,也对这些企业改制转型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而先进设备及现代管理方法,更大大缩短了内地纺织制衣业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另外,溢达亦在多个“一带一路”地区投资设厂,凭着完整的供应链及产业链和先进技术,为全球多个知名品牌生产共1.1亿件成衣,去年营业额更高达13亿美元,成为业内翘楚之一。
 
市场遍全球 无惧贸易战
 

图:1995年,溢达集团杨敏德(前排左)和新疆自治区计委主任在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礼堂共同签订《关於溢达集团在新疆吐鲁番独资兴建棉纺厂的确认书》/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大大小小的制衣厂正为如何面对中美贸易战而烦恼之际,溢达集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已着手布局海外市场,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为其在海外发展提供更明确的指导思想。杨敏德说,“如果过去打贸易战,(我们)早就发癫了,但现在有了其他市场,商机也更多元化。”
 
溢达集团在1970年代末成立之初,已开始其海外布局,其中马来西亚和毛里求斯,均是集团较早进入的国家,目前溢达在槟城的制衣厂,仍是马来西亚最大成衣制造企业之一。同时,自2000年开始,溢达集团在越南部署建厂,先是斥资2500万美元在平阳省建立越南溢达针织品有限公司,其後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在同奈省及和平省建立新厂,目前越南工厂员工已逾万名。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溢达集团近年更加强了在沿线重要节点地区的投入力度。
 
除了上述国家和地区,溢达集团业务还遍布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在全球共拥有5.7万名员工。2017年,集团营业额达13亿美元,其中分别有41%和27%来自美国和欧洲,14%来自其他地区,13%和5%来自内地及日本。每年为品牌生产1.1亿件成衣。
 
难忘讲英文买牛油
 
现在每到过年过节,很多香港人都会回乡探亲,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对於北上仍感到“怕怕”。但杨敏德及其母却成为先头部队,两母女回乡顺便为公司投资作探路。当年二十多岁的杨敏德坦言,“无乜惊”,反而感到很新鲜,因为有机会见识到北京天安门、故宫等名胜,更笑言有些像刘姥姥去大观园般,令她大开眼界。
 
还记得那个年代,内地物资几乎“乜都冇”,但两母女为买牛油送亲戚而出尽法宝。“当年去友谊商店买东西给亲戚,但每人有限额,我们两母女首轮买完後,再到外面脱掉外套再去买,去买牛油,因为他们喜欢。又知我自细都大胆,母亲就叫我再入去买,同佢讲英文,当时一讲英文就当你系外宾,结果又畀我买到多些。”回想当年种种趣事,杨敏德依然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为年轻人创造上升空间
 
“如果将过去管理穷人的那套办法,搬来管理现在这群有能力的人,是行不通的。”对於外界有指年轻一代工人态度不好,杨敏德给出了另一种看法。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众多高学历人士,“如何将基层工友和一群受过教育的人融合成新力量,是管理阶层的责任,并不是说当工人有要求的时候就没有竞争力了。”
 
令杨敏德深感自豪的,是近日集团旗下一名纺织女工出身的员工,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耳仔夹具专利。她说,期望给予同事一个可发挥及上进的平台,“让一些过去家境唔好,或不愿读书的人,有一个上升的渠道。”
 
“我们这些企业不能造就很多大富大贵,但若年轻人有抱负、有意改变现状,不妨可考虑一下我们这些(实业)公司。”杨敏德认为,工业(实业)与香港经济仍息息相关,不是只有地产和金融,她期望香港的年轻人不要忘记这条出路。

不少媒体曾报道,李嘉诚说在港最有毅力的人只有两个,就是他和杨敏德。杨敏德笑说,自己也是从报章所知,但不清楚从哪里传出来的。问杨敏德是否一个有毅力的人,她直言:“我有毅力呀,仲系死缠烂打嗰只。”及後她称,被指有毅力,或因当时去新疆投资前曾请教李嘉诚,“当时李生有鼓励我,如果他年轻十年也会去,咁我就放马去咯!”

慧眼识疆棉 敢为天下先
 
“到新疆去”,是溢达集团打通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也是杨敏德这辈子做的最骄傲的决定。杨敏德说,公司是做工业,不是做农业的,但因为要用到棉花,而新疆的长绒棉非常重要,最後决定在新疆投资了第一个纱厂。她说,“因为改革开放,要引入一个市场机制,当时香港企业在这过程中是很大胆的,还带动了整个市场机制的改变。”
 
埃及的棉花好,但价钱贵;秘鲁的棉花价格相宜,但交期不稳定。有见日本人到新疆买棉花、买纱,杨敏德也跟着走进新疆,继而发现了新疆的长绒棉。溢达集团先是在新疆建立棉纺企业,为提升服装纺织品的品质,後来又发展到棉花育种、种植、扎花等上游生产链。
 
有棉花公主之称的杨敏德带领溢达集团直接与棉农打交道,亲自去收购棉花,“过去收购价不鼓励优质棉花,棉农常将长绒棉拿去杂交,提升亩产。当年其他企业向棉农收购棉花,只是给一张收据,俗称‘白条’,写上应收款项若干,但其实棉农拿着这张收据,最终是拿不到钱,而且收购价不管棉花品质好坏,所以棉农没有诱因种植优质的棉花。但我们的收购方式不同,是用现金直接向棉农收购棉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不‘打白条’,而且收购价是按棉花的品质厘定,带动了整个棉花产业,并大大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至今,溢达集团在新疆的投资总额逾1.82亿美元,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外商企业。
 
试想一间香港企业,山长水远到新疆去种棉花,当中困难可想而知。杨敏德更笑言,若是一间上市公司,很多时管理层或因担心短期业绩,不敢如此冒风险,更不可能纠缠几年时间,但因没有上市,且长期利好公司发展,故值得冒险。问及有否想过要放弃?她坚定地说:“无,(我)已经预咗,既来之则安之,从未想过要退缩。”
 
建“十如”为未来制造业示范
 

 
图:投资2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十如”,是一个集纺织、制衣、物流、体验中心等於一体的低碳型生态旅游工业园区
 
在杨敏德办公室的书架上,除了纺织、管理方面的文章典籍,还有不少关於建筑、风景园林的书籍,原来这是源於溢达集团在桂林投资的一个工业生态旅游体验式园区项目“十如”。杨敏德说,希望能藉此项目提升大家对环境保护意识,及加强项目管理,“我们香港人还有这个勇气和抱负。”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从来甚少工业落户桂林,但溢达集团却投资高达20亿元人民币在当地兴建“十如”项目。它是一个集纺织、制衣、物流、体验中心等元素於一体的低碳型生态旅游工业园区,旨在展示传统行业如何在保持竞争力的前提下,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据介绍,“十如”第一期工程已於2015年6月展开,纺织工艺中心已於今年落成启用,成衣工艺中心将於明年投产,为桂林带来约1500个就业机会。其中,纺织工艺中心和成衣工艺中心将展示溢达集团领先同业的生产设备、传统工艺与自动化系统结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过程。至於第二期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工作经已启动,预计需时约两至三年落成。
 
溢达集团期望,项目能为在纺织服务行业实现工业4.0开创新的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及管理模式,同时大大提升“桂林制造”在纺织服务业的知名度,为中国未来的制造工业和人文共融起示范作用。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