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顾强:四条路径三个方面 打造创新智慧型大湾区

2019-07-08 13:15:08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19年7月4日—5日,由财新传媒主办的以“融合新动力,起航新征程”为主题的“财新大湾区金融论坛”在中国深圳四季酒店隆重召开。此次论坛主要焦聚大湾区金融实践,深入探讨三地“金融+科技”融合创新,进一步挖掘湾区技术变革潜力和企业历史发展机遇。受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均为国内金融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顶级人才,专业的对话,观点的交锋,智慧的凝聚,为推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打造世界级大湾区提供了思想上新启发。

在此次论坛的主要环节——“圆桌论坛”上,专家们建言献策,发表各自对大湾区创新建设,促进“金融+科技”的独到见解。知名产业经济专家,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顾强院长围绕“技术创新与生活共融”主题,对如何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世界级都市圈,强化湾区人才聚集等议题发表了深入、专业的见解。顾院长认为,与世界级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体量、规模、经济总量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在质量方面却与“世界级湾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创新技术变革,聚集人才优势资源方面,湾区建设的溢出效果仍存在很大发展潜力,急待未来去深入挖掘。对于如何建设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和强化地区的人才聚集力,顾强院长从产业经济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提升湾区核心竞争力重点在创新力,而建设国际智慧型城市群则应在“四条路径,三个方面”上发力。

首先是以完善都市圈功能为核心,优化大湾区空间结构。其中如何提升广州、深圳两地的空间效率,提高两地都市圈的发展质量是湾区智慧型建设工作的核心议题,顾强认为,如果以通勤圈的定义来划分,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通勤圈分别涵盖了3800万人口和2200万人口,实际聚集人口数量应还高于统计数据;从占地面积和经济GDP方面看,两市共占珠三角地区总面积的50%左右,占经济区GDP总量的71%。

无论从人口、占地、经济贡献哪个角度看,广州、深圳都市圈都在湾区建设中扮演龙头角色,那么如何提升两市的创新能力,优化人才结构,我们接下来在建设大湾区世界级都市圈需要考虑的首要议题;第二条路径是打造都市圈人在磁场,促进人口质量红利的持续迸发。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过去5年湾区的人口净流入比例占全国的四分之一,2000年到2010年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湾区人口红利会长期存在的另一方面却是人口质量的普遍偏低。顾强院长将深圳与内地其他中型城市在校大学生人口比例做了比对,他认为,珠三角地区每年庞大的流入人口中,高质量人才比例严重不足,珠三角地区的大学生在校人数是12万人,而与南京、合肥、武汉等一些本科在校生人数已突破100万的内地中型城市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说和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人口质量比较;此外珠三角地区65岁以上人口比例也远远低于全国均值,流动人口比例大,常驻人口比例少,人才质量不高等是目前湾区建设在人才资源方面需要提升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放眼全球其他著名的三大湾区,这些“创新尖峰”之所以可以成为产业高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湾区高质量人才、世界级大学、大科学装置的聚集,在这里顾院长从AR、专利申报、诺贝尔获奖人数等3个方面,对大湾区目前创新人才情况进行了更清晰的说明,他表示,在全球TOP1%的最顶级AR人才里,中国籍占9%,高质量人才中,占25%左右,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这些高端人才59%不在中国工作,大部分是是中国籍但是在美国工作,也有部分在加拿大工作;从申报的专利数量和质量方面来看,湾区申报的专利数量不少,但高质量专利的比重却不多,数量仅是纽约湾区的一半,从世界四大湾区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方面进行比较,大湾区仅一人的数量,更是显示了目前湾区人才建设方面,面临的一个比较尴尬的现状,顾强院长认为,提升湾区创新力,高新技术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湾区在高质量人才方面的稀缺也是导致我们的原始创新力与国际上存在较大差距的一个原因;在第三条路径则是有关科技创新对智慧化建设都市圈的重要性,湾区应以资本链驱动创新链、产业链,放大创新投部效应。

以最近爆红的科创板为例,目前申报的企业中,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数量并不占优势,总数不及京沪,均衡不及长三角,顾院长表示湾区不仅有着比较活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依托着两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怎么利用湾区现有的市场优势进行驱动创新,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最后一条路径,顾强强调应着力提升六度,促进湾区在全球价值链中跃进。其中六度中最重要的又是地区的开放力。用什么样的开放力度?哪些开放政策又能吸引到更多创新人才和要素聚集到湾区来?这一点上,顾强院长再一次以世界级硅谷科技湾区和东京湾区成功的人才开放政策和湾区服务密度为例,从投资空间、人才引进政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在论坛上与与会专家们进行了观点上的分享。

除了分析创新和产业交互作用对湾区都市圈建设的影响,在会后记者专访中,顾院长也从产业创新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优化湾区人口结构的三点建议并对湾区未来创新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对于如何实现湾区人才优化这一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最容易的是提高湾区环境的承载力和质量,提高地区的宜居水平;但最重要的还是提升湾区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开放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大湾区要跟国际全球竞争,能不能集聚全球最一流的人才?怎么样去构建一套更适合创新、更适合全球顶尖人才流入大湾区,并能够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上升级的制度政策?这是我们湾区建设者们必须面对的,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打造世界级创新湾区,智慧型城市群尽管任重道远,但对于粤港澳湾区的未来发展,顾院长表示充满自信和期待,除了对大湾区具有的规模体量优势的看好,更是对湾区创新力和产业发展潜能的信心。对于未来发展,他表示:“我更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能具有质量优势、创新优势,从产业角度来说,未来湾区应重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个人的观点还是以开放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来打造创新尖峰和产业高地”。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