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数字货币与超级央行/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程 实

2018-09-12 03:16: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近期,在非官方数字货币总市值跌破2000亿美元之际,中国央行推出多项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专利,旨在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难题。这一信号标志着,在金融科技的大潮衝击之下,部分有远见、有能力的央行正在主动化危为机,借助数字货币壮大自身能力,加速向“超级央行”进化。

  央行之所以能够调节经济运行,首先是因为其独佔货币发行权,进而掌控了货币供给的规模和流向。探源历史,作为全球最古老的两家央行,瑞典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从商行升级为央行的过程,也是其逐步独佔货币发行权的过程。2008至2017的危机十年间,全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三轮全域性货币宽鬆浪潮,造成各国币值频繁动荡,暴露出以央行为中心的信用货币体系的诸多短板。恰逢此时,基於日益成熟的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具备了去中心化、发行量天然受限、不与监管威权联繫的优势,吸引人们打造超主权货币,以避免货币超发、实现货币自由。

  2014至2018年,全球央行猝然迎来“数字货币1.0”的首轮衝击。各种数字货币一度获得市场热捧,比特币、莱特币等主力币种价格呈现反覆的大涨大跌,引致金融市场震荡和央行监管压力。这一阶段,“数字货币1.0”的成功之钥在於,验证了数字货币在支付、结算、投融资等金融核心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而促使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承认其作为资产或金融工具的地位。其失败之踵在於,由於缺少内在价值、难以清偿,因此无法履行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进而异变为高风险的投机工具,阻断了其普及为真正货币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随着新经济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新一代的数字货币将可能与有价资产相挂鈎,实现对石油、贵金属、房地产等实物资产的代币化,从而找到内在价值锚。这样的“数字货币2.0”一旦大规模兴起,将真正推动货币权力从央行向微观群众的广泛转移。因此,风暴并未远去,一个数字货币的幽灵,将始终在央行的领地上遊蕩。

  因币施策 疏堵并举

  在新时代中,由於央行对货币权力的独佔地位受损,央行权力将从垄断性转向竞争性。这意味着,央行只有不断创新,在与金融科技的竞争中重获权力,才能保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面对数字货币的挑战,各国央行将长期保持“因币施策、疏堵并举”的态度:

  一是堵截“数字货币1.0”的无序扩张。由於无法成为真正货币,“数字货币1.0”将更容易成为洗钱、避税和金融欺诈的工具。为防範这一风险,各国央行根据本国国情,限制了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部分或全部应用,避免其扰乱央行的传统货币权力。

  二是疏导“数字货币2.0”的有序创新。部分央行主动参与到纸质货币向数字货币的历史转变中,通过提供更先进的数字货币技术标準和平台体系,为央行货币权力找到新的时代基础。例如,2017年,中国央行已成功测试数位票据交易平台并试运行数字货币,年度发明区块链技术专利数量位列全球公共和私人机构之首。今年4月俄罗斯央行已通过监管沙箱,推出了ICO官方平台。在疏导数字货币的道路上,今年6月以来,中国央行再次推出八项关键技术专利,将在未来展现重大的政策意义。对内而言,数字货币技术有望加强中国央行对货币的掌控力,进而破解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桎梏。对外而言,围绕数字钱包所构建的支付结算体系,将更加高效便捷,能够绕过现有纸币的网路效应,在新的维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表明央行抢佔数字货币的技术高点,不仅有利抵禦市场的衝击,更能突破货币政策治理瓶颈,完成自身能力升级。

  正如尼采所说,当新旧价值体系更迭之时,人将进化为“超人”。在金融科技重塑货币权力之际,笔者认为,全球央行将出现新一轮分化。部分有远见的央行将乘势而上,在数字货币的新基石上,进化为更富能力的“超级央行”。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