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香江畔的思索\大湾区金融联通稳步扩展

2020-02-24 04:23:57大公报 作者:洪雯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粤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市场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是必然趋势。粤港澳大湾区创新100指数是在两地交易所上市选取100家公司,包括中国平安、腾讯、格力等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股票,作为投资标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大湾区内“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纲要》颁布至今已逾一年,在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有何进展?有哪些值得进一步推广的经验?未来中短期内有哪些突破可期?又有哪些领域是值得大湾区三地政府长远去探索的?\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洪 雯

  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务实模式:有限渗透

  与其他国际领先的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两种制度、三个经济体和关税区。对内,人、货、信息、资金等要素在三地间并不能自由流通,面对关税区边境及制度的阻隔;对外,三地的关税水准、资金流通制度、投资开放程度、对外经济政策亦有实质性的区别,维持各自不同的边境管制。

  正如笔者过往指出,在此现实背景下,大湾区目前尚无法实现全面的融合;比较务实、风险可控的做法便是分别在各个具体领域,以有限渗透(Limited Penetration)的模式,局部、小规模地实现互联互通。积少成多,条件成熟时再寻求大的突破。

  具体到金融领域,大湾区内存在三种货币、三种金融管理体系,金融要素流动视为跨境交易,面临外汇管制,金融基础设施仍处于分割状态。在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实现有限渗透的可行模式,创新地处理三地之间的边界,让要素有控制地跨境流动,同时亦有效隔绝风险,避免对本地金融体系及监管体系的冲击。

  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进展

  目前国家整体金融市场的开放已取得相当进展,而港澳一直扮演国家金融开放的门户的角色,诸多推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机制都是从港澳开始落实的。另外,内地与港澳之间的更紧密经贸协议(CEPA)中,不少金融开放措施均在广东先行先试,大湾区内部已经为金融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搭建起了一定的基础。

  具体来看,目前已落实或正在落实中的互联互通机制已有多项,包括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E(合格境内投资者)、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MRF(基金互认)、股票通(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北向)等。

  综合审视上述机制,皆是在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背景下,在有关部门的控制下,有限度地让境内或境外的投资者跨越边境,投资于特定的标的,可视为“管道式”、“封闭型”的互联互通。这些模式虽然属于过渡期的碎片化解决方案,但在既有的限制条件下实现了局部突破,一方面避免了短期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对经济平稳发展的干扰,另一方面又对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完善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述多种机制当中,股票通(沪港通和深港通)尤其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因为这一机制为未来诸多领域的互联互通开启了一种可行的模式。

  股票通的“封闭管道”模式

  沪港通及深港通是上海/深圳与香港股票交易所的合作计划,使国际和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本地证券公司/经纪公司,经由本地交易所设立的交易服务公司,向对方的交易所进行申报,买卖对方市场上规定范围内的股票。沪港通于2014年11月开通,深港通于2016年开通。2019年底,该计划共有超过2000只合资格股票,覆盖了大湾区内地9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87%。

  具体来看,沪港通及深港通有以下四大特征:

  一、一站式交易,即两地合资格的投资者通过本地券商/经纪,完成一站式跨境股票交易,交易过程中的换汇、结算和交收等环节由两地多个金融服务机构合作完成。

  二、资金封闭循环,即港股通的投资者用人民币购买港币报价的港股,股票卖出后只能换回人民币并回到内地帐户,不能进行任何其他投资;同样,沪/深股通的香港投资者直接用人民币购买以人民币报价的A股,不能投资除A股标的范围以外的任何资产。

  三、主场规则,两地投资者投资对方市场都按照对方市场规则来执行,保持两地规则相互独立而毋须调整,并对所有投资者公平统一。

  四、额度管控,即设定每日额度,用完即止,防止短期内资金大进大出对两地市场的冲击。

  过去这五年多,沪港通深港通基本实现了平稳运行,积累了诸多有价值的经验。这种封闭循环的创新模式,既风险可控、不影响既定监管体制,又加强了两地资本市场的联系、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是一种共赢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

  中短期内可期的互联互通机制

  近期,随着相关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大湾区“跨境保险通”呼之欲出。保险通通过在大湾区内建立以保险中介机构为核心的一站式跨境保险创新服务中心,利用股票通封闭管道的模式,在不改变各自现行制度的前提下实现跨境交易。

  笔者预计为内地居民存量香港保单服务的跨境保险服务中心方案将会在短期内得到落实。但要真正实现全方位的保险谘询、销售、理赔的互联互通,尚需进一步探索。当中的难点在于在三种市场体制和监管体系下如何保障市场稳定发展、保障投资者利益,以及发生纠纷时如何解决。据悉,目前中国银保监会正进行跨境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前期探索。两地保险业界宜提升专业水平,积极配合政策制定及监管部门,为“保险通”的到来做好准备。

  另一个中短期内值得期待的机制是“跨境理财通”同样参考股票通封闭管道的做法,资金封闭式循环管理:内地居民通过内地银行在香港开户,以人民币直接或换成外币投资海外理财产品,完成投资后只能换回人民币现金,并只能在境内提取。香港居民北上购买理财产品同样以人民币,通过对称的机制来完成。

  当然,理财通的实施需要一系列措施的配合,包括本地银行见证开户并扩大帐户服务范围等。理财通涵盖产品将更为丰富,投资者选择更为多元化,但亦因此大大增加了推进的难度,目前尚未有全面的落实时间表。

  未来,股票通的成功经验未来还可能应用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衍生品市场等范围,进一步扩大联通的范围。

  此外,在中短期,投资者可以期待现有各种机制的扩容,包括股票通未来可能扩大投资标的;债券通北向通扩容,甚至开通南向通;两地基金互认扩大认可基金的范围等等。

  互联互通的长期趋势

  大湾区内金融市场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是必然趋势,未来,有不少领域值得三地政府进一步探索。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探索便利资金在大湾区跨境投资、支援实体产业发展的渠道,推动区内的产业提升。在贸易融资方面,可以探索利用金融科技,包括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贸易融资平台,为中小企和微型企业服务。在普惠金融方面,大湾区应进一步鼓励创新,深化与港澳在虚拟银行等方面的业务融合,打通数据壁垒,创新数字货币场景运用,让现代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大湾区的民众。三地同时应积极推进跨境监管沙盒试验,推动跨境金融科技的发展。

  总结而言,预计“封闭管道”的互联互通模式中短期会在更多领域中扩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能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无可否认,这种过渡期的“有限渗透”模式终归会遭遇瓶颈,但在一切准备就绪、资本帐完全开放以前,有限渗透仍然会是推动大湾区内要素流动的务实、且主要的模式。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