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复甦趋势。随着疫苗接种不断推进、疫情继续得到控制,笔者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复甦,环比增速有望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不断提高。
中国外贸继续保持强势增长态势。出口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复甦步伐加快,叠加发达国家推出新的刺激政策,商业投资信心加速修复,带动中国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进口金额的上升。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推动近期生产者价格(PPI)上行的主要原因。在疫苗接种进展加快和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持续复甦。经济活动的增加带来更多的需求,但一些原材料资源国的供给并未跟上。供需缺口加大,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可以看到,当前价格上涨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资源品上,而消费品价格表现相对温和。这种价格结构可能对下游企业盈利造成一定影响。
5月以来,政府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非常关注。例如,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两次提及大宗商品问题,采取措施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近期也对关税进行了调整,包括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对生铁及废钢等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取消部分低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等,通过这些政策以增加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供应。
笔者预计未来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结构性,通过创立定向支持工具、加强原材料市场调节等措施,加大对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企业的纾困力度,缓解企业成本压力,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后续政策侧重改革
投资走势方面,随着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集中供地等政策先后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强,笔者预期房地产投资将逐步放缓。同时随着内外需持续改善、企业盈利增加,并内地政策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当中包括预期“十四五”规划会带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将继续恢复。
今年两会将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以上”,首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大幅回升,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预测2021年中国GDP有望增长8.8%。在实现既定经济目标压力较小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政策重点可能更加侧重推进深层次改革,降低财政金融风险。
宏观政策方面,今年财政目标虽然较去年有所调低,但普遍高于市场预期,整体上仍属于较宽松的财政政策。相对积极的财政措施将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去年因疫情和减税降费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今年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情况下,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并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流动性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实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