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崇论立德/推动科研商业化 留住人才技术\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史立德

2021-08-19 04:24: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本港在基础科研、资金融通、创新人才等方面优势明显,能契合当前国家创科发展策略之所需。\中新社

  国家正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前进,而“十四五”规划表明“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反映中央对香港科创发展的独特优势予以肯定,更对香港在国家未来科创发展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香港可否趁势而起,还看能否懂得“增优势、补短板、壮实力”。

  基础研究是香港一贯的强项,本港大学在多个科研领域达至全球顶尖水平。适逢国家正致力发展基础科研,香港应紧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增拨资源促进本地大学扩阔优势学科,壮大研发平台的实力。此外,香港正提倡“再工业化”,建议透过强化政府的产业导向功能,推动跨学科、跨院校、跨界别,甚至跨地区合作,聚焦关键领域的共性技术攻坚,然后将成果有效推广至产业,加以应用。

  尽管本港在基础科研、资金融通、创新人才等方面优势明显,能契合当前国家创科发展策略之所需,但这是否已足够令香港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产业中心呢?事实上,如果香港仅维持现有产业的分工模式,即只集中在本地发展创新科技的上游,而把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生产链放在珠三角,那么答案一定是“不可以”。因为香港一日不弥补应用研究的不足,便无法拥有一个完整健全的创新生态环境,人才和技术亦只会继续流失,到头来难以走出本地科技资源产出不足的困局。

  为此,特区政府应引领和协助业界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的功能。所谓“中试”是指中间性试验,即科研成果后续的实验,在大批量生产前测试调整,确保科技成果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当中包含应用开发、科技转化、原型设计与市场化调适、行销创新性试验、小规模定制化生产等环节。“中试”可说是创新成果迈向生产领域转移和延伸的关联部分,也是整条创科价值链上最“值钱”的一环,因为只要技术能落地,便可推动科研成果资本化,从而为新的研发和初创注入更大动能,同时亦有助强化本地技术市场化服务的优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中试”服务平台

  事实上,香港要发展成中试服务平台是绝对有优势的。除可借助高度国际化及“一国两制”的特殊环境来吸引全球顶尖创科资源和人才来港汇聚外,香港亦具备丰富的品牌发展经验、国际水平的检测认证专业服务和严谨的知识产权保护,加上香港市场虽小但人口众多密集,颇适合测试市场和销售管理;再者,小规模生产线对土地的需求不大,非常符合本港“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国家产业升级需求迫切,对科技成果应用需求肯定也愈来愈大,内地不少城市也看到相关的机遇。早前深圳市政府公布《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希望充分借助包括港澳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来弥补自身不足,带头打造大湾区成科研成果中试转化基地,又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现行发展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致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当深圳正积极打造完整的全创新生态链的时候,如果香港仍不尽快解决自身的“断链”问题,那么不但无法实现“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宏愿,连在急剧转变的城际竞争浪潮中保一席位也有困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