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交银观察/亚太贸易合作新征程\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邓 宇

2022-01-12 04:25: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22年,RCEP框架下各项经贸合作将加快落地实施,有利于发挥该地区各国比较优势。图为文莱摩拉港码头。\新华社

  随着全球疫苗接种加快和新冠特效药上市等利好因素影响,加之疫情防控经验和模式日趋成熟,有效应对疫情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复甦进程虽因新变异毒株的扩散而暂时受阻,但全球贸易仍在稳步修复,尤其亚太区域贸易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朝着高水平开放目标迈进,有助于缓解全球供应链瓶颈,并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复甦和持续增长。

  经过两年多的疫情持续冲击后,全球经济在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支撑下逐渐开启了阶段性复甦周期,其中以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大型经济体复甦为典型,经济增长和大部分行业都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这也预示着全球化重启的动力在增强。全球经济复甦也开始走出一条比较清晰的V形复甦格局,并且将随着疫情的发展形势、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而出现分化加剧的态势。

  一方面,我们看到主要经济体的复甦势头有所减缓,新一轮疫情的爆发使得欧洲各国收紧防疫政策,经济复甦预期和信心受到较大打击,欧元区和美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走势均出现下滑态势,2021年12月欧元区综合PMI终值为53.3%(前值为55.4%),服务业PMI终值为53.1%(前值为55.9%)。反观美国经济复甦虽仍处于比较强的走势,但也开始出现疲软态势,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2021年12月美国服务业PMI环比降至62%,美国12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57.7%,均创下近几个月新低,需求降温和刺激政策退出预期增强,将导致未来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通胀持续高涨使得美联储加快Taper(减少购债),可能会提前加息及开启“缩表”。大国政策调整引发的外溢风险对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将带来比较深远的影响,并将是持续性的。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复甦将伴随着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而出现减弱趋势,2022年全球化重启将比过往时刻更加困难,这主要受制于疫情变化、刺激政策退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畅及通胀高企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对全球经济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目前全球化艰难重启的关键时刻,各国和地区在应对疫情方面的政策差异、边境开放政策错位及财政与货币政策错位等产生了比较大的“鸿沟”,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风险。而且,各国和地区围绕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出了更多的“防御性”措施,包括欧盟对关键性原材料进口和先进设备出口等强调自主性和安全性,美国提出新的科技竞争和技术出口限制政策。另外,全球供给端的保护性措施正在加强,如印尼近期对煤炭出口的限制,阿根廷对牛肉出口的限制等,这些限制性措施将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陷入“短缺”困境,或将加剧通胀走势。

  全力扩大区域经贸合作

  全球经济贸易处于分化走势,但这也为区域经贸合作提供了比较好的契机,作为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亚太地区,经贸合作并未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过多影响,反而在疫情期间保持了比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有效缓解了全球供应链紧张问题。从分化的角度来看,除了全球经济和贸易分化外,全球化也渐趋形成更加分化的格局,而在全球经贸合作更加微妙的阶段,深化区域经贸合作就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潮流,尤其是以亚太地区经贸合作深化最为突出。

  以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国家,在过去二十年出口份额占比不断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总部和厂房设在东南亚等国。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数据,2020年亚太地区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出口总额占全球的41.8%,进口总额占38.2%,已然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经贸活跃地区;根据该机构发布的《2021/2022年亚太贸易和投资趋势》报告,2021年亚太地区商品贸易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商品出口额和进口额预计同比分别增长23.1%和22.8%,进出口总额将超过疫情前水平,预计明年亚太地区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长4.1%和5.2%。

  目前亚太地区经贸合作开始向着更高标准和高水平开放进程迈进,各国均在不断拓展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由市场开放、政策开放向制度开放等新的阶段演进,区域经济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等趋势也将逐步增强。经过多年的谈判,2020年11月,由15个国家组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达成协议,其中涵盖十个东盟国家及韩国、中国、日本、澳洲和新西兰。2022年,RCEP框架下各项经贸合作将加快落地实施,有利于发挥该地区各国比较优势,在数字贸易与科技革命驱动下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方向迈进。

  随着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谈判进程加快,未来,亚太地区经贸合作深化将进一步促进市场准入政策开放和贸易便利化,引领经贸互利合作走向新的高度。

  “十四五”时期,高水平开放将成为中国深化亚太区域合作和推动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氾滥,主要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不断出炉,加上全球新冠疫情扩散蔓延,使得全球经贸合作遭遇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国坚定推动全球经贸自由和开放进程,相继推出多个重要领域开放举措,以高水平开放的政策试点为着力点,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以此助推全球化发展,并把握住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时间窗口。

  从当前乃至今后的中国经济和贸易增速来看,其依然是引领全球经济和贸易复甦的重要引擎。2020年中国率先开启经济复甦进程,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3%),预计2021年经济增速将达8%左右,仍是全球经济复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中国在2021年的出口表现超预期,1月至11月出口额超过2020年全年,全年出口同比增速可能接近30%。因此,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开放领域具有比较强的主动权,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窗口,主要体现在经济复甦基础相对较好,财政与货币政策工具箱比较充足,并拥有比较强的经济复甦韧劲和贸易竞争优势。

  此外,中国仍是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1月至11月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合1572亿美元,同比增21.4%;2021年前10月FDI折合1420.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预计2021年全年吸收外资将实现两位数增长。在目前全球经济复甦不稳定和经贸合作遭遇通胀、供应链瓶颈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意义十分重大。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方面,中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区域和政策开放试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在世贸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已开放近120个,并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连续出台全国版、自由贸易试验区版、海南自由贸易港版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190项压减至2020年全国的33项和自贸试验区的30项,海南自由贸易港负面清单仅有27项。

  另一方面,中国稳步推进金融扩大开放步伐,债券市场双向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及国际金融合作深化等举措不断细化落地,包括开展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跨境理财通”业务,推动中国国债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旗舰指数。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9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930家,外资银行总资产达3.73万亿元。未来,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将为全球化重启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