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镀金时代/优化投资者结构 A股更成熟\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邵 宇

2022-02-28 04:25: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在接近二十年间,下降了57个百分点。

  中国证券市场规模增长快,但市场投资者结构却不成熟,增长不平稳,市场波动幅度大。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高,机构力量薄弱是中国投资者结构的主要特征。投资者结构是对单个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宏观加总,广义上,股票市场中存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两大类型,成熟的市场结构中,非理性投资者的投机与杂讯交易行为会受到理性投资者的抗衡,市场定价趋于内在价值。而中国机构投资者规模占比低,长期资金匮乏,导致其在市场中上难以起到主导市场定价的作用。A股自然常年表现出高波动、高换手的特点,股票市场始终被牛短熊长,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困扰。

  投资者交易行为是影响市场稳定性的直接因素。个人、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等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构成了股票市场的微观主体,直接作用于股票的定价逻辑。中国的个人投资者对市值小、盈利差的股票有偏好,而机构投资者、北上资金、QFII等国际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更倾向于市值规模大、市盈率低的蓝筹。上交所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比仅17%,全体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比达83%。个人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发现和解读股市新消息的能力,机构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在时间序列上更具有一致性。机构投资者的资讯使用效率更高,相对于散户,机构投资者对基本面更加敏感。与国外的机构投资者类似,国内的基金、资管、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一般也更偏爱业绩好、经营稳健的公司。

  与美国、日本、韩国市场相比,中国保险、银行理财资金等机构资产规模仍然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以持股市值规模占GDP比重计算,2018年中国境内公募基金仅为1.6%,同期美国则为51.9%,日本为12.1%,韩国为10.3%,养老金和保险的持股市值占GDP比重则更低。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力量较薄弱,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国内机构投资者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机构投资者的占比能否有效提升,回顾海外市场的特征事实是寻找答案的路径之一。境外成熟股市的投资者结构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及沿革,结构更加成熟稳定。回顾发展脉络,境外市场结构的演变存在四大经验规律。

  一是机构化、去散户化。半个世纪以来,专业投资机构的持股占比逐渐提高。从1951年到2021年,美国各类境内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提升了37个百分点,持股市值占比由5.49%上升至42.4%。并且机构投资者的占比结构不断出现新的变化。70与80年代美国养老金持股市值占比提升,1953年时,养老金持股市值占比仅为1.26%,到1985年,养老金持股市值已经达到27%;90年代,美国共同基金的持股占比开始快速增长,1991年,共同基金持股占比约7.05%,到2001年便增长至21%。英国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在1981年就已取代个人投资者,成为持股市值比重最大的投资者类型,彼时机构投资者占比约51.1%。至于港股方面,2005年至今,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比基本维持在50%以上,2019年交易额占比达53.4%,其中本地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16.8%,外地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36.6%。

  另一方面,境外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持续下降。20世纪40年代,美国个人投资者维持在90%以上。在最高峰的1945年,美国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达到94.85%,其他各大金融类机构投资者占比仅约4.8%,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散户持股市值比重下降了约六十个百分点。日本股市中,1986年,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为22.3%,截至2021年6月底,日本股市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比重为16.8%,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二是市场开放性提高,外资比重提升。1991年,日本股市境外投资者持股比重仅为4.7%,截至2021年6月底,其境外投资者持股比重已达30.2%,是日本股市中持股市值最高的投资者类型,在三十年内提升了25个百分点。这与日本80与90年代股市对外开放加速直接相关。英国股市在80年代后,境外投资者占比开始攀升,2012年后已发展成为英国股市的主导力量,近十年占比始终在50%以上,截至2018年,英国境外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54.9%。

  三是投资者结构并非自然转变,而是依赖政策的主动引导和作为。最典型的是美国市场,美国历史上有两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上升的关键时期,一是70及80年代养老金机构持股比重上升;二是90年代后基金持股比重上升。美国70年代机构投资者占比上升,主因是对政府养老金体系进行了改革,推动了私人养老金体系的建立。经过改革,美国养老金系统形成了完善的政府、雇主、个人三大支柱。美国居民资产中的养老金比例上升,家庭直接持股的需求降低,改善了股市的投资者结构,为股票市场引入了长期资金。在90年代,几大因素又推动了美国共同基金持股比例的上升,其中共同基金的管理办法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美国养老金发展到90年代,购买基金的比重上升,养老金逐渐构成了共同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美国基金业的持有人结构也出现了由散户向机构的转变,带动公募基金规模扩大。

  四是投资者结构受经济、文化、习惯影响。境外股票市场并不存在统一的、理想的市场投资者结构。日本偏好储蓄,股票市场中的个人占比较低;美国存在较强的冒险主义精神,个人投资者占比依然较高。虽然机构化、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各大市场的具体投资者结构皆不相同,反映了背后的经济与文化特征。这意味着中国的股市投资者结构的未来趋势仍需立足于当前的现状。

散户主导 不利市场稳定

  中国当前股市投资者结构依然呈现散户比重大,机构比重低,市场开放程度较低的特征。国内股市投资者主要有四大类: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外资机构,一般法人。以2020年底流通股市值口径衡量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持股结构,各类投资者按持股比重大小排序为:一般法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外资。境内各类机构投资者中,按持股比重大小排序为:公募基金,保险,社保基金,私募基金。截至2020年底,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39%,一般法人持股市值占比为44%,全部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12.22%,其中公募基金比重最高,占流通股市值的7.51%,外资持股占比为4.06%。与境外成熟股票市场相比,中国股市机构和外资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2020年底,美国境内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占比为43.5%,香港股市机构投资者占比51.74%,日本为16.6%。

  中国当前的股市投资者结构是股票市场各类问题的上游资金根源。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机构力量薄弱对市场造成了如下影响:一是市场稳定性差、波动幅度大。以换手率和波动率来衡量股市稳定性,在全球范围内横向比较来看,A股稳定性明显弱于境外成熟股票市场;二是市场具有明显的交易风格,长期配置风格不显著,优质企业与业绩较差企业的分化仍然不够彻底;三是市场定价效率低,机构投资者比重过低导致机构投资者的价格发现功能被削弱。

  机构投资者具有更高的资讯优势,在市场资讯挖掘中起到关键作用,定价效率更高。股价同步性是衡量市场定价效率的经典指标,反映了单只股票价格与全市场股价的联动程度,该指标越低,表明股票价格反映了更多的异质性资讯,定价效率更高,指标值越大,表明股价中包含的公司个体资讯越少,定价效率越差。机构投资者比重低会导致价格发现功能被削弱。市场短线投资投资者比重大,错误定价往往普遍存在。

境内外长线资金陆续入市

  即便股市现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在监管层推动与市场自然演进的作用下,投资者结构始终在不断变迁。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在2001年占比约在90%以上,2020年则为39%,近二十年占比下降了57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占比则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机构投资者内部,公募基金增长较快。外资方面,2010年至2020年,境外投资者持股比重和持股规模在同步上升。A股纳入MSCI后,外资流入速度继续加快,逐渐成为市场上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

  2018年后,随着市场规范性的提升,股市机构化趋势则明显加快。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2019年《证券法》第二次修订,传统通道类产品受到抑制,公募基金淨值型、主动权益型产品比重上升。2020年,居民资金加速涌入公募基金市场,监管层鼓励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管理资产规模约6万亿以上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成立。外资进入的步伐继续加快,A股相继被主流国际指数纳入,明晟公司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并在2018年提高纳入比例。2019年,富时罗素将A股纳入全球指数体系,道琼斯全球指数将A股纳入指数体系。国际指标的纳入给A股带来外部增量资金,投资者机构化的步伐正在加速。

  投资者结构的改善与市场风格迈向成熟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市场的发展规律也决定了投资者结构演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海外市场有制度建设的先行经验,但最佳实践没有统一标准,合理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经验,立足国情,科学安排改革路径是股票发展市场逻辑逐步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