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实话世经/香港经济引擎换挡前行\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程 实

2022-07-22 04:24: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一旦成功加入RCEP,对亚洲新兴市场的出口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同理,经济活动也会顺应着事物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回顾过去,疫情作为外生冲击,给香港经济带来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导致各行各业活动减弱。外生冲击使得经济运行脱离原来轨道的同时,也迫使经济增长动力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香港消费结构由外来游客推动向本地居民支撑转变,零售等之前高度依赖访港游客的行业并没有随旅游业而陷入冰封。不仅如此,因本地需求扩大、消费持续恢复,其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亦愈发明显。另一方面,香港外贸重心正在由欧美市场向亚洲市场转移,未来有望降低欧美需求减弱引致的负面影响,而且多元化的市场结构也有助于增强外贸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疫情冲击下,香港各行业受影响程度表现分化。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本港经济受到剧烈冲击,导致2020年经济出现负增长。然而,受益于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及香港经济自身韧性,加之中央政府惠港政策的支持与特区政府的精准施策,自2021年第一季以来香港经济进入复苏路径、实现经济正增长。

  时至今日,全球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的时间。据香港统计处数据,餐饮、零售、酒店、乘客运输、访港旅客的其他消费、建造及进出口等七类经济活动受到疫情的沉重打击。过去两年,上述七类经济活动所引致的经济损失总和分别约3200亿元及2460亿元(以2018年价格衡量),相当于在没有疫情的假设情景下本地生产总值的10.6%和8.0%。

  从整体经济损失来看,无论是实际业务量损失还是增加值损失,2021年都明显低于2020年,也佐证了2021年香港经济复苏成果斐然。从具体行业来看,不同行业受影响程度表现分化:一是与访港游客密切相关的行业损失较高。访港游客的其他消费与运输的业务量损失及增加值损失两年共计1030亿元,且2021年情况更加恶化,这与2021年游客数量相比2020年进一步减少密不可分。二是酒店、餐饮、零售等虽受访港旅游减少影响,但也得益于本地消费的有力支撑、边际转好,2021年损失相比2020年减少15%。三是进出口贸易强势反弹。与2020年相比,202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实现了强势复苏,外围需求强劲是支撑2021年进出口贸易反弹的第一要因。总的来看,疫情对于香港经济冲击严重毋庸置疑,而不同行业复苏路径分化值得深究。

消费增长依赖本土

  疫情爆发之前,旅游业作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长期贡献约4%至5%的GDP,是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首先,访港游客购买力较高且入境旅游相关的总消费规模较大。以疫情爆发之前5年(2015至2019年)为例,与入境旅游相关的总消费年平均值为2797亿元,其中过夜旅客人均消费6542元,是同期澳门留宿旅客人均消费的2.3倍左右。

  其次,作为旅游胜地,香港本地许多餐饮、住宿、零售等以服务游客为主,造成行业业务量与访港游客人次高度相关。以本地零售销货价值为例,从2001年1月至2020年1月,本地零售销货价值与访港游客人次相关性达0.94,这也意味着一旦访港游客出现断崖式下跌,本地零售业应会随之大幅下跌。2020年2月份访港游客人次按年减少96%,依照统计模型中本地零售业与访港游客人次间的弹性,同期本地零售业销货价值应随之按年下跌81%至77亿元左右。事实上,当月本地零售业销货价值为227亿元,虽然按年下跌44%,但仍然远高于模型预测值。

  事实上,仔细观察疫情发生之后访港游客与本地零售业绩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疫情前的高度相关性已经不再成立。尽管防疫隔离措施的确给本地相关服务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地相关行业在疫情中展现出了十足的韧性。从供需角度来看,除了本地居民因为外游有限从而转向本地消费以外,本地企业积极寻找适应疫情的新型销售与促销模式,例如,食肆利用外卖平台提供线上点餐与送餐服务,酒店提供宅度假(Staycation)套餐,商场提供电子积分兑换代金券等各类活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本地消费需求。

  从政府补贴角度来看,供需两端政策双管齐下、纾困解困效果斐然:一方面,补贴在港居民提升消费能力、激活需求;另一方面,补贴在港企业呵护企业复苏动能,促进劳工市场恢复,从而稳定居民收入水平。过去两年酒店、餐饮、零售的经济损失并没有像访港旅游直接相关产业那样进一步扩大,也印证了本地消费的支撑点正在由外向内的迁移。在旅游业持续冰封的条件下,本地居民对于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的支持,推动了这些行业复苏转暖。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访港游客量按月增加近3倍,按年增加253%,创疫情以来新高。随着内地入境隔离时间缩短,香港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跨境隔离措施进一步放宽,第三季访港游客人次有望实现提升。根据笔者测算,若第四季起访港游客恢复至疫情前3年的平均水平,则今年访港游客数量将恢复至疫情前3年平均水平的25%左右,而相对应的入境旅游相关总消费或将达到约770亿元。

外贸重心转向亚洲

  自1997年以来,欧美市场与亚洲市场一直是香港整体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约占整体出口货值总额的80%。虽然欧美与亚洲市场整体占比近25年来变化不大,但内部重心却发生了显著位移。   九十年代末期,欧美与亚洲市场几乎平分秋色,其中出口至美国的货值达到了22%。然而,得益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中国内地市场与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外贸需求不断增加,出口至亚洲的份额稳步提升。

  今年首5个月,香港出口欧美占比为10%,而出口亚洲占比达72%,贸易结构变化明显。具体来看,一方面,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整体出口至内地的比重在九十年代初超过美国,一直增加至现在的56%以上(美国仅占6%左右),成为香港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另一方面,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多元化发展。今年首5个月与去年同期比较,出口至印度(升60.4%)、新加坡(升30.2%)和阿联酋(升29.4%)等亚洲国家均录得较高增幅。

  根据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显示,可以发现2000年之后香港市场上的各个贸易伙伴的份额更分散化,也就是整体市场不在依赖某一单一市场需求,降低了由于单一国家需求萎缩导致的出口贸易下滑。当HHI低于0.01时,即可视作高度竞争市场,可以促使微观经济运行保持高效率,减少受到外界干扰和阻碍。

  香港外贸伙伴结构发生变化,对于外贸产业复苏路径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出口内地比重升高将受益于内地经济发展的红利。虽然因内地第一季度末疫情反弹阻碍了跨境物流,使得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外贸水平下降,但其最大出口目的地地位依旧稳固。一旦疫情消退,参考疫情前的增长水平,香港整体出口或将迎来大幅提升。

  二是欧美发达经济体比重有所减少,将减弱欧美需求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欧洲今年深陷“滞胀”泥沼,经济衰退预期显著增加。若欧美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外贸需求也会随之下降,将会波及香港出口贸易。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美市场份额较低则会降低需求下滑所造成的冲击,削弱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的外溢性影响。

  三是市场多元化发展将提升香港出口韧性。正如前文所述,欧美进口需求或将减少,随着其他亚洲市场比重继续提升及更加多元化的贸易伙伴范围,不仅能够扩大贸易需求规模,而且可以降低香港出口贸易因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产生的扰动。此外,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进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若香港加入RCEP(区域全面合作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功落地,有望进一步提振对亚洲新兴市场的出口规模,增进区域内多边贸易合作关系,进而提振香港外贸产业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