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与房署员工到显发邨和洪福邨,向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司长宋友春介绍房屋局的“幸福设计”,并与他交流香港房屋政策。
有人说打造公屋环境太幸福,会令住户不愿搬走,这可能是事实。但是,难道草根就不可以得到更幸福的生活环境吗?增加市民幸福感也是令社会和谐的共赢方向。的确民间长期有抱怨公屋被住户当作私产并违法霸占,如果公屋兴建得有如私楼的水准,会令公屋私产化的风气更盛。
平衡的重点在于“公屋住户如何离场”。公屋不是永久居庭,只是其中一种房屋保障。公屋是社会福利的救生网,救生网最优先服务的对象是针对“未能安居的草根市民”,而不是最优先兼顾“已入住人士的感受与期望”。也因此,收入已增加至超越了入住公屋资格的住户,意义上应该是合理时间内搬走才对,因为他们已有能力去买楼或租楼,应该将机会还予公屋轮候册的人士。过去公屋转流率长期只有1%左右,轮候上楼的时间不断延长,对贫困者不公义。
现时新公屋单位的面积,最大4至5人面积约376方呎,最小1至2人面积约150方呎。笔者觉得公屋面积的标准设计合适,如果再增大面积,公屋就包揽了其他房屋阶梯的角色。当公屋住户住足一生,就成为终身受资助。公屋要产生高转流率就要靠兴建更多新供应,而在财务上公屋是负资产,若不断增加,特区政府的财政吃不消。
“一家人要住大一点、地点方便一点,更要上流上进。”重要的是,特区政府的蓝图要更加清楚,无论什么概念,首要照顾轮候者。
(作者为祥益地产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