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国企信用违约背后

2020-11-22 04:23:41大公报 作者:李灵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周五有报道指,华晨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该公司曾于11月16日公告指,因资金紧张、财务状况恶化,目前构成债务违约金额合计65亿元(人民币,下同),逾期利息金额合计1.44亿元。华晨集团并非个例,近期国企信用违约事件频发,永煤控股、紫光集团均爆出相关案例,特别是永煤控股在债务违约的21天前,还在当地政府背书下发行了10亿元中期票据。市场在惊诧之余,亦开始对国企债务的刚兑信仰产生动摇。

一系列的国企债务违约事件导致市场避险情绪飙升,并引发了相关债券大幅折价、公募基金净值大跌、资产抛售和债券取消发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据iFinD统计,自上周以来,累计有53只债券取消发行,规模合计285亿元,环比增逾三倍。此外,债券的票面利率也出现抬升,目前在发的债券中,有23只利率超过4%,其中2只甚至达到7%。

由于地方政府与地方国企紧密相连,债务违约是否能够妥善处理往往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目前市场最为担心的是,地方政府若果纵容地方国企“逃废债”,会引发对其信用定价能力的质疑。最终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显着下降,信用风险频发地区的企业,或者产能过剩的行业都将面临信用收缩,再融资难度上升。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上半年生产活动受疫情冲击较大,却鲜有信用违约事件爆出,反而四季度经济平稳后状况频出。笔者认为,主要由于上半年信贷融资支持充足,企业现金流不至于枯竭,惟下半年流动性边际收紧,债务风险无法继续“掩盖”。事实上,全球各国都须面临相应挑战。特别是欧美国家倚赖量宽“续命”,待到明年疫情平复、货币政策正常化,海外信用风险大概率会集中爆发。

违约事件虽然短期内会对债市造成冲击,并由可能传导至股票市场,但长期来看有助于打破刚兑预期、引导无风险利率下行。2019年5月24日,市场也曾经历过“包商银行事件”的洗礼,当时包行因严重信用风险被人行、银保监实行接管,并加速了中小金融机构分化进程。相信只要信用风险事件不再继续大规模发酵,市场情绪宣泄之后会很快恢复正常。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