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财经分析/ChatGPT“杀死”中产阶级\李灵修

2023-04-09 04:24: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人工智能(AI)“狼来了”。日前高盛发布报告“点名”香港,未来将有三成职位被AI取代,成为全球最受冲击的地区。从具体工种来看,白领面临的风险远高于蓝领。技术创新一定会带来失业潮么?为什么ChatGPT对中产的威胁大于体力劳动者?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理论中寻找答案。

  人类对于机器的恐惧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制造大量取代人力劳动,直接引发了“卢德运动”的兴起。彼时劳工潜入工厂捣毁机器,政府不得不派出军队进行镇压。但大众很快意识到,机器在消灭众多体力劳动工作的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脑力劳动岗位。打工人的失业焦虑暂告一段落。

  正因如此,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都否定技术性失业的存在。他们认为,就业市场也处在一种动态均衡之中。即外生变量(技术)引发的就业失衡,会由市场自发调节复常。根据萨伊定律,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那么,新机器生产出了新商品,也就创造出来新就业。

  但1930年代爆发的大萧条让大家傻了眼。长时间的经济衰退让人们意识到,市场的调节机制失灵了。“技术性失业”也首次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共识。甚至在1939年,美国参众两院分别提出了对机器征税的议案。

  经济学家也急需对“技术性失业”现象作出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破坏性创造”理论。他指出,技术革命带来的失衡、危机和失业不可避免。

  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新技术从突破到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确很难在短时间内习得新的技能以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譬如,福特汽车从建造第一条流水线到全自动化生产花费了一百年的时间,而智能手机的全民化普及不过十年。

  中产重要“资产”是专业知识

  须注意的是,新技术能否快速大规模应用,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而与技术的比较优势有关。如果在某些地区,劳动力更具成本优势,则不会即时被新技术所替代。如美国地广人稀,就更适合农业机械技术的落地,而亚洲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农业领域更偏好育种技术的应用,其中就包括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

  ChatGPT是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人工智能技术,动脑能力强过动手能力。其对金融、法律、码农等白领工作的替代效应明显,而对管道工、快递员、理发师等蓝领工作的比较优势有限。事实上,随着产业分工愈发精细,白领从事的脑力劳动也日趋单一化、标准化、机械化,也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展望未来,除了少数中产能够把握ChatGPT机遇实现阶级跃升,多数人很可能会陷入阶级滑坡。

  “欧元之父”蒙代尔的中国弟子、人民大学教授向松祚本周接受采访时直言,“90%以上的经济学家都会被ChatGPT取代。”眼下的经济学界热衷于数学建模,在经济学原理研究方面进展缓慢。而计算本就是AI的强项,经济学家又缺乏成本比较优势。如此看来,向松祚的讲法确有一定道理。

  中产人士最重要的“资产”通常是专业知识,不同于资本家可以将有形产业(公司、工厂、土地)传承给后代,中产阶级无法保证自己的孩子也是学霸、也能成为职业精英,更何况自己的知识结构还不一定适用于未来的需求。除了化身为虎爸虎妈“鞭策”孩子学习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办法改变这一困境。

  人工智能时代,中产家庭最大的恐惧在于,“阶级沉沦”不在这一代出现,也可能在下一代发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