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正文

中国电影模仿荷里活?\田力

2018-09-06 03:16: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专门教授编剧的学者罗拔麦基(Robert Mckee)曾经来到中国开班授课,亦评论了中国电影的状况。他认为中国电影的票房非常成功,但中国电影的问题是“荷里活的二流模仿者”。

  麦基先生说他不相信在中国最有创作力或最会讲故事的人,就讲不出比这(现时的电影)更好的故事。他认为是赚钱的慾望影响了製作,从角色到故事本身都是荷里活的陈腔滥调。

  他大概是授课太多而很少留意电影市场运作。商业电影最重要的是能生存,即是说有观众愿意买票支持,艺术电影则是另一个範畴。麦基的标準是从艺术角度出发,而且,荷里活的方式不是“洪水猛兽”,反为极有参考价值。因为荷里活的方式是证明Tried & True(试过多次证实可行),可省去Tried & Error(尝试不同方式从错误中学习),虽不用奉为圭臬,但也不必排斥。还有一点笔者更肯定的是,创作人并没有刻意模仿荷里活方式,只是有一些商业元素与创作模式比较接近,多是从市场运作的经验得来。

  麦基提出的第二点是,中国的电影製作者应该意识到“现在模仿荷里活的做法,实际是完全破坏了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形象和期待”。他所指的是,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代表中国原创性的电影。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不多,完全不成为一个工业,反映的多是改革开放前的一些状况,无可否认,从艺术性来看相当出色,但不是商业电影。现时是否没有这样的电影呢?不是,正如麦基推崇的《归来》就是其中之一。但现时电影百花齐放,硬要与三、四十年前对比没有意义。况且,有谁会有特定期待的中国或某国的电影(和形象)?

  麦基再从技术上批评中国电影角色表面化、闪回过多、多重複表达、剪接(镜头)快速等不理想现象。尤其是剪接快速,只是掩盖故事的空洞。麦基不知道的是,现时票房是二、三、四线城市最重要,为求观众明白是必须做以上“动作”。至於剪接弥补故事或剧情的问题,是电影从业员惯常做法。他这方面的批评,用美国人的说法是太academic(学术化)了,太学术化亦蕴含“不切实际”的意义。所以,批评市场中的电影而没有研究市场生态是十分容易——太学术化。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