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正文

《大象席地而坐》用长镜头说故事

2019-01-31 03:18: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四个绝望的人要去满洲里看一隻大象

  长四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於去年德国柏林影展作国际首映,可是在这之前,导演胡波已了结自己的生命,得年二十九。影片在去年底的台湾金马奖夺得两个大奖,包括“最佳剧情长片”。《大象席地而坐》在本地多个电影节放映后,叫好叫座,更有了本地发行,近日在港有限度地作正场公映。\刘伟霖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石家莊一个旧社区,四个主角不同年纪,都在此区生活。青年于城,流氓,和好朋友的妻子有染,好朋友撞破了,当下立刻自杀毙命。老年人王金,与儿子、媳妇及孙女同住,但儿子为了自己以及孩子的前途,要搬去更好的区域住,王金从此要住老人院。

  少女黄玲,中学生,与妈妈相依为命,但关係恶劣。黄玲从一个中年人身上找到感情慰藉,但一件事会将秘密公诸於世。少年韦布,黄玲的同学,替好友出头,开罪了班中恶霸。无情力一推,铸成大错,前路茫茫。

  四个绝望的人,想朝着一个目标进发:去满洲里看一隻大象。影片的故事时间只得一天,先道出各人的故事,再让他们合拢。

  导演胡波自杀的原因,没有确实的答案,据称他坚拒影片监製的要求,把影片剪到两小时,又无法筹出钱来赎回影片,最终自寻短见。再次强调,这个说法未经证实,但确实的是,监製在胡波死后,把影片的版权捐给胡波父母。

  四小时值吗?

  於是入场前,心裏最大的疑问,是这片值不值得看四小时呢?笔者已过了追逐超长影片的年纪。当然,逝者已矣,最多人同意的共识,是本片一分鐘都不能少,虽然听过很少数的意见,是影片剪到三小时就差不多了。

  看完之后,我的结论是影片是可以剪到三小时,也可以如监製的愿望般剪到两小时,问题是这样剪,不会令影片变得更“好看”,最多只能令它没那麼吓怕人,但“四小时”也会是一个卖点啊。会被四小时片长吓怕的观众,也多数不会接受到本片的两小时短版(假如会剪的话,但可能微乎其微),因为本片并不是给看商业片的观众看的。

  最主要原因,是胡波用许多长镜头(long take)去拍这部片,某些镜头,要不整个砍掉,或者砍头砍尾,但如果中途剪一次,就会大减这种长镜头影片的吸引力。在头一个小时中,多数长镜头较偏向於“冷场”一种,比方说两个人物,一时之间没有话说,要等一会才说下一句。不过去到影片后半,则愈来愈多长镜头是接连发生了许多事,摄影师更要跑上跑落的去拍,接近结尾,韦布与于城摊牌一场,确实有心思又有难度。

  太被塔尔影响

  胡波在拍本片前,曾在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Bela Tarr)的指导下,拍了一部短片。胡波死后,塔尔也为《大象席地而坐》背书,希望影迷多多支持。我对本片的最大保留,是胡波太受塔尔的长镜头美学影响了。而本片的绝望社区,也是和塔尔不少作品一脉相承,要去一个“应许之地”来脱离苦闷无望的现实,也是彻头彻尾的塔尔。不过胡波展现出中国某一些地方、某一个世代的精神面貌,倒不能说全无个人创意。

  就长镜头,或者“一场一镜头”而言,后半那些高难度长镜头,最令我扫兴的地方是算得太準,例如两个人说话时,之后要发生某种事,就好像定时定候的发生,操控的味道太重,很像看话剧那些装出来的偶然或意外。

  而就导演及监製在剪接的争持,我很意外的是,监製(著名导演,名字不表了)好像对胡波的拍法不大知情,知的话就一定会预计到会拍得很长很长,到拍好剪好才要他剪,也太令人摸不着头脑吧。

  和塔尔的类同,无论你称之为影响、致敬、模仿,或者感染,这反映到近二十年,电影软件从DVD再发展成下载或串流,令影迷愈来愈容易接触到各地的影片,包括极为冷门的那些。有些大师曾在巴黎法国电影资料馆或美国租带店大看特看,但还有很多昔日的名导,尤其是在政治或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那些,他们的风格相对上是无迹可寻。胡波的例子,令我担心近二十年,各地电影大量流通,有可能会扼杀了创意。

  总体来说,《大象席地而坐》不算难捱,比起许多minimal cinema算是小巫见大巫,本片的故事及人物肌理,也够丰富,绝非单薄而硬撑四小时。最近有另一部四小时长片,当时导演也要奋力捍卫“一刀不剪”,在本港重映: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些朋友将两者相提并论,依我看来《牯》的时代描写、影像构思,令四小时非常富足,欲罢不能。简单的说,四小时钜著,还是应该累积了一定经验才好去试。惟愿死者安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