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史”出有因/细说李时珍\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 何汉权

2021-01-26 04:23: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不久前,在国史教育中心(香港)主办的2020中国历史人物年度选举中,全港中小学共有261间参与,李时珍(1518-1593)以超过三万多得票数高票膺选。历史引发思考,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人心更思医藥之学,盼望疫情早日消弭,生活重回正轨。

  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藥学家和博物学家,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编修的《本草纲目》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医学宝典,也享誉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东方医藥巨典、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人类绿色圣经”。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更评价“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情况下,能在科学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準”。

  然而,李时珍最初选择从医之路时并非一帆风顺。李时珍虽然出生在医学世家,自幼在父亲的行医用藥中耳濡目染,钻研兴趣也日渐浓厚,其父却认为“良医”不如“良相”,不看好医师的前路,因此要李时珍专心参加科举考试,他日一朝中举成名天下知。於是,李时珍在考中秀才后,又数次备考举人。在23岁那年,李时珍终敢於向科举考试说“不”,以“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向父亲明志。

  通过刻苦钻研父亲的毕生所学,李时珍在“而立之年”已成为一方名医。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时,被聘为王府的医师,继而又被举荐担任太医院院判。其间,李时珍没有被名利衝昏头脑,倒是把握机会,更加积极研究王府和皇宫的医藥典籍和库存的珍稀藥材、标本等。

  李时珍在多年行医经历中,发现不少古代医书常有记载不準确甚至严重错误的地方,严重之处,如明明是有剧毒,却被记载成久服可以延年益寿,害人不浅!为此,李时珍一边自己着手编纂《本草纲目》,一边多次上书申请重编医书藥典,可惜他的建议未受重视。

  后来,李时珍辞官回乡,创办了自己的医馆“东璧堂”,在治病救人之余,更全身心投入重修藥典的志业。在儿子和徒弟的协助下,李时珍不畏艰险,跋山涉水,以身试藥,遍访名医和民间有医藥经验的人,足迹可谓遍布五湖四海。“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就是医学研究的真实写照。

  万曆六年(1578),历经长达27年的不懈努力,61岁的李时珍终於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又用十年时间进行了三次修订。万曆二十一年(1593),李时珍带着未了的心愿去世。三年后,《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后来又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翻译成日、朝、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种语言版本。这部著作囊括了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採矿乃至历史等多方面知识,既是藥物学经典,又堪称博物学巨著。毫无置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带来深远的影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