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如何破解县域教育难题:科技为用,教师为本

2021-09-10 16:04:34中国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又到一年教师节,致敬教师、关心教育成为共同主题。

  在中国近1600万教师中,有一个群体较为关键,那便是县域老师。当前,中国实施“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县域作为连接城乡教育的纽带,当地老师承载着一县百姓的教育的希望。很多老师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用近半生守护着一方校园。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的脊梁,是无数乡村孩子的希望。

  毋庸置疑,国家对县域教育和教师愈发重视。今年3月,教育部提出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重申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规定为老师提供待遇保障。

  但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乡镇学生涌入和优秀生源外流,“县中塌陷”情况严峻。在广大县域,追求优质教育的努力甚至成为许多家庭的不可承受之痛。去年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县中“塌陷”也就打碎了老百姓最后的“教育梦”,建议全面振兴县中教育。

  四川省九寨沟县正是县域教育的一个缩影——学生水平千差万别,优秀生源外流严重。条件稍好的家庭将孩子送去成都、绵阳等地上学, “送出去”的家庭牺牲亲情、耗费财力,老师想要改变,苦于学生基础差、方法不足。

  这是县域教育的现实困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曾公开表示,“县域教育就一块干涸太久的土地,在整个优质教育改革当中被碾压,被忽视。只要浇一桶水下去,真的就会有种子发芽”。但“水源”并不是盲目照搬名校经验,而是因材施教,激活县域老师的教学创造力。

  科技为县域教育变革提供了思路。近十年间,一场教育信息化的实验在九寨沟县展开。2012年,当地教育部门曾引入成都七中直播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9年,他们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借助腾讯教育,通过智能组阅卷、数据分析等教育信息化工具,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和错题,帮助老师实现精准教学、因材施教。

  老师们作为最了解当地学生的人,他们基于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发挥创造力。有中学老师通过每道题的得分率,判断两个分数相同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度。由于成效明显,许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加入到“过错题”热潮。

  三年以来,变化潜移默化发生着。今年中考,南坪中学700分以上学生达到28个,涨幅显著。

  更为根本的教育改革是,一个老师看到效果后,带动其他老师,鼓励更多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实现教育生态良性循环。近几年,由于当地中考成绩增幅较大,生源外流情况减少,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当地学校读书。

  这给予我们启发。科技提供的“解药”,并不能只停留在优质资源和工具,而是老师们充分考虑当地教育的生源特点,通过工具结合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发挥教学的创新力,让教师有成就感,才能真正做到县域教育突围。对更多县域学校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教育筑基,科技助力。希望像九寨沟这样的探索更多些,立足本地实际,挖掘自身潜力,让科技真正助推县域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帮助教师变得更加自信。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