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读经典˙学名句/读《己亥杂诗》 学龚自珍自勉

2021-09-28 04:50: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清代的诗人中,我特别喜欢龚自珍(1792-1841)。他是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自幼受到外祖父段玉裁(1735-1815)的教导,奠定厚实的朴学基础。嘉庆二十三年(1818),应浙江乡试,中式第四举人。次年应会试落选。道光元年(1821),开始入仕,为内阁中书。其间获《公羊》学大师刘逢禄(1776-1829)指导,学问益进。道光九年(1829),参加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三十八岁。龚氏在京二十年间,先后任内阁中书、礼部主客司主事等,困厄下僚。道光十九年(1839),四十八岁时,愤然弃官南归。五十岁时迫于生计,出任丹阳云阳书院及杭州紫阳书院讲席;这年秋天,他写信给驻防上海的江苏巡抚梁章钜(1775-1849),要求参加对抗英国侵略的行动,可惜在数日后,暴死丹阳。

  龚自珍面对嘉庆、道光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遂弃绝考据训诂之学,讲求经世之务,志存改革。其思想为后来康有为(1858-1927)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他的诗,以其先进思想为诗坛别开生面,想像丰富,语言瑰丽,既有变化多端、谲怪诡异的色彩,也有真率自然,清新淡宕的风致;既有浩荡磅礴、力挟风雷的气势,也有哀感顽艳、蕩气回肠的情韵。

  投身改革 抨击时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五首的最后两句。《己亥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的四月,他自北京辞官南归,九月,又自杭州北上接取家属,于往返的途中,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其中第五首云:“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写诗人辞官出都的情怀。诗人出任京官二十年,力主改革,抨击时政,因才高性傲,难免忤其长官、触怒群公。在现实的冷遇和顽固派的排挤下,最终愤然辞官。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三日的傍晚,诗人不携眷属随从,独僱两车,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在离京的路途上,诗人回想仕途蹭蹬,岁月蹉跎,那种失落和孤独感,自然涌上心头。感念到从此远别朝廷及京中同年、挚友,可能再会无期,诗人产生的,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而是不能自已的“浩荡离愁”。加上西斜的“白日”,给苍茫的大地笼上一层淒清的色调,令人更觉孤苦难耐。他驾着马车赶路,他挥动马鞭,向东一指,远远的广渠门外,便是天涯海角了。那种天涯路远的感觉,已非客观的空间距离,而受主观的落寞影响。作为锐意改革的思想家,情绪可低落于一时,理想和抱负却始终不变。就在那花事已过,众芳摇落之际,地上的落花,使诗人兴起激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将陆游(1125-1210)〈卜算子˙咏梅〉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形容的梅花推上更高的境界。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在诗人眼中,却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不是生命的终结,不是馀香的消极,而是“化作春泥”, 转成推动新生命的力量,滋育春花绽放。

  失意常有 切忌消沉

  这两句诗,体现诗人对理想的固执,更是和泪立誓:虽然要离开最有可能实现改革理想的京城,但绝不甘于沉沦,愿以他种方式,继续为国家民族,作出不懈的努力。

  我们不怕失意困顿,这是人生必有的经历,怕的是意志消沉。记住龚自珍的两句诗,也许能帮助我们赋予生命更重要的意义,振奋前路,闯过难关。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 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