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甘肃武威承载古凉州文化

2019-04-26 03:17: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早前踏足古凉州甘肃武威,几天裏不仅细品文庙的历代牌匾,惊诧那些价值连城的匾和字都还能保留在最初的位置。领略到西夏图腾、花纹,乃至中国古老酒文化,见识到这裏品烤全羊前还要行莊严的祈羊礼,感受当地独有的攻鼓子表演,更在雪花飞舞的祁连山腹地露天沐浴在千年藥王神泉。\大公报记者 杨韶红 刘俊海 通讯员 耿翔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臥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凉州词》的故乡因丰厚的历史积澱,今天深藏着许多的“你不知”,能带给大家惊喜。

  到武威的第一站是到文庙看匾。

  讲解员介绍,悬挂於此的清代以来的牌匾,至今都从未被改变过当初的位置,亦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大家急不可待地各种的拍,都想把这麼多的匾用最好的角度收进自己的镜头裏。

  清牌匾 层层叠叠

  纵目四眺,层层叠叠的匾,感觉有点数不清。康熙三十四年的“化峻天枢”、五十七年的“万世文宗”匾依然醒目;雍正二年的“彩彻枢衡”、九年的“德盛化神”匾依旧靓丽。曾国杰题於乾隆三十五年的“光接三台”匾以及乾隆年间的“司文章命”、“曜握斯文”、“瑞预化成”、“辉腾七曲”、“天象人文”等十余块牌匾,气势不凡;清嘉庆十一年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凉兵备道刘大懿题“聚精扬纪”匾更是最醒目、位置最关键的一块,还有嘉庆年间的“纲维明教”、“书城不夜”匾都寓意深刻。

  这些匾都是当地历代名流、名师学子匠心独运的杰作,“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匾额上的文字和印章精雕细镂,匾框的纹饰,或浮雕,或透雕,图案华美,寓意含蓄,实乃艺术珍品。“聚精扬纪”等牌匾从不同角度看,字体呈现完全相反的阴阳凸显感,可见当年製匾技术的高超和古凉州文化教育的繁荣。

  武威文庙,迄今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始建於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一四三七至一四三九年),古称“陇右学宫之冠”,有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天在武威天马湖公园举行的社火展演吸引诸多百姓及遊客。除了见到舞龙舞狮,更见识到当地独有的凉州攻鼓子。

  攻鼓子表演者头戴红花,一袭黑衣,浩蕩的队列在不断变换中由远及近“攻”过来,气势逼人,彷彿一群黑衣大侠如旋风般扑向战场,在当地有沙漠裏的“黑旋风”之称。

  百余人的队形忽如雁翎般展开,忽如长蛇般疾衝,忽而形成方阵,威武雄壮,神秘莫测,粗犷豪放。

  攻鼓子 浩蕩“出征”

  凉州攻鼓子二○○八年已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现场遇到一家四代传承攻鼓子的“鼓子世家”。六十多岁的杨万柱带着七十多岁的父亲杨泽元,还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在同一社火队“出征”,十一岁的孙子说很喜欢社火表演,喜欢攻鼓子;十五岁的孙女说:“学习鼓点能感悟到一种不同的东西,感觉会打鼓子好像比其他同学多学了一门功课。”

  据介绍,凉州攻鼓子是流传於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的一种民间古乐舞蹈,产生和发展与西凉乐舞历史同步,又是一种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所有动作和套路都是在“攻着上”,意味勇往直前。表演者无论男女均化妆为男性,“阵法”有“两足对垒”、“展示三军”、“四门鬥敌”、“登高望远”、“套莲花”、“挂阵”等。

  武威曾是西夏陪都,当地出土的西夏碑价值连城。因此,这裏也是中国少有留存西夏文化遗存的地方。

  我们从这裏的展厅、酒窖乃至田园旅遊、饮食服务中,见到西夏的仿瓷、图案、花纹、服饰,体验、感受西夏的文化、礼仪。在普康集团的田园遊乐活动区,我们不仅看到烤全羊过程,更品尝到这裏自产、自烤的绿色滩羊,而且开餐吃肉前,还要举行莊严的大夏祈羊礼。

  仪式以西夏舞蹈开场,祭礼官宣读开羊礼颂词,擂鼓请大祭司、节仗、祭礼者入场,大祭司淨手、羊被抬入场后,莊严的场面铺开,祭舞、祭酒、祈福、祭神、赐福、主宾们入场,仪式感浓厚。大祭司执祈羊礼,开头羊后众宾客跟随执祈羊礼,祭礼完成。而后大祭司与嘉宾们共饮,舞蹈表演,场面由严肃转入相互祝福,宾客们开怀畅饮,细品烤羊。这个仪式让大家通过深刻的体验,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消失的王朝、神秘的王国、传奇的民族,曾经的生存、生活,让人留下深刻记忆。

 图片:大公报记者杨韶红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