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早接触皮影戏是在200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大明宫词》,剧中贺兰氏与李治躲在幕后借戏传情,他们的台词改编自《採桑女》、《秋胡戏妻》。随着一声锣响,幕布上光影跳动,灵动变化,各路人物有时枪来剑往,有时温情脉脉,乐声牵心,伴着表演艺人生动的台词,让观者时而激动,时而感慨。
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直存在传承的窘境:只见“皮影”不见“戏”。据了解,除了家族传承,愿意从事皮影艺术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在製作皮影。因为相比於皮影戏,皮影更有路可售、有利可图。而皮影戏表演艺人的年纪也都在50岁或以上。在河北唐山从事皮影艺术40多年的非遗传承人刘佳文近年接受媒体访问时说:“皮影戏本应是动着的,现在却安静得很。”不过,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兴起,也有一些传承人转变思路,创作皮影动漫,走上网络直播之路,努力让皮影更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