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中国三大跨海大桥总工聚首母校 畅谈超级工程建设

2018-11-09 13:54:13大公网 作者:张仕珍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对话:超级工程中的长大力量”11月8日在长安大学举行。(记者张仕珍摄)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吸引了世界目光,中国也随之迈入世界桥梁强国的行列。11月8日,我国三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和青岛海湾大桥的总工程师苏权科、吕忠达、邵新鹏,相聚位于古城西安的母校——长安大学,给学校师生讲述了超级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
     
    建港珠澳大桥给民族争气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介绍工程建设相关情况。(记者张仕珍摄)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苏权科说,“作为一个桥梁人,我的团队参与了一座被国内外肯定的桥,非常自豪。”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伶仃洋是有历史背景的,700多年前,文天祥在那里写下了悲壮的诗篇;100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在那里打响。“我们在这里建一座桥,就是给民族争气。”
       
      1988年从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毕业以后,苏权科将工作定到了广东。在他看来,广东江河多,靠着海,做大桥的机会自然也多,于是,他就一座桥一座桥地做,不断积累经验。2004年,港珠澳大桥筹备工作开始,但没想到前期工作就做了6年。苏权科说,港珠澳三地合作在法律、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对接,这些问题一天解决不了,一天就开不了工。但他们13个人的团队始终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建成这座大桥,粤港澳大湾区不连起来肯定不行。多年坚持下来,正好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粤港澳大湾区的桥梁建起来了。
       
      谈及建造过程中的难题,苏权科说,困难实在太多,也因此,港珠澳大桥做了许多技术创新。首先,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最长的;其次,这个沉管隧道也是埋在海床下面最深的,达46-47米,这对原来的技术来说完全是一种颠覆。他同时表示,正是工程技术人员立足自主创新,整合全国资源,集体攻关,才研发出了成套的技术、装备及标准,为世界树立了新的标准,提供了新的方案。
       
      苏权科并介绍,下一步,他们将跟香港和澳门的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签订协议,把3D技术数据和人才成果聚合起来,用智能化的手段把港珠澳大桥运用好,管理好。
       
      冀硬科技发展助建更好大桥

        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和青岛海湾大桥的总工程师苏权科(中)、吕忠达(右)和邵新鹏(左)11月8日相聚母校,共话超级工程建设背后故事。(记者张仕珍摄)

        事实上,在港珠澳大桥建成之前,杭州湾大桥和青岛海湾大桥也填补了我国跨海大桥建设的多项空白,攻克了多个世界性难题。杭州湾大桥曾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则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对于中国桥梁隧道技术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三位总工表示,目前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已算国际一流,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仍需不断探索新的桥梁技术。
         
        吕忠达称,我国到目前为止有150万座以上的桥梁,随着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已经奠定了中国世界桥梁强国的地位,但深水地区和大长桥建设的技术水平仍需突破。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装备技术在深水地区大约只能做到60米,但未来渤海湾以及可能要连接的台湾海峡,都将在百米水深,这些都需要新技术支撑。
         
        苏权科亦表示,尽管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提升了我国桥梁建设的自信心,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并希望通过硬科技的发展,能够助力建桥技术的突破。“从港珠澳大桥本身来看,如果没有先进的材料和装备,就无法建成这么一座世界一流的大桥。因此,一定要攻克装备、材料方面的难关,才能建更好的桥、更好的建筑。”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