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加强三地规则对接 汇聚人才建湾区优质生活圈

2019-03-11 03:18: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去年6月,由150名香港各界青年组成的“国家发展战略与香港青年机遇”参访团从深圳搭乘高铁一路北上\资料图片
 
香港特区政府数据显示,在广东省常住的港人已经接近52万人。为了便利港澳人才北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优质生活圈,其首要任务是打造“人才高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句话与此遥相呼应:“让更多青年凭藉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大湾区如何加强三地规则对接、职业资格互认,打破行业的“玻璃门”,让港澳人才汇聚内地九市,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热点。\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北京报道
 
去年夏天,十多位香港专业人士在当时尚未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上兴奋跃起拍大合照。当时的考察团团长是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联盟主席刘炳章,他带着30多名来自建筑、法律、金融与会计及医学界的香港年轻专才到大湾区考察。今年全国两会上,刘炳章感慨地告诉记者:“大湾区的基建互通,让粤港澳三地的生活圈子拉近很多。而大湾区的发展,不仅为香港专才,甚至为国际顶尖人才也带来新机遇。”
 
放宽行业领域准入标准
 
刘炳章告诉记者,香港聚集着众多专业人才,在会计、法律、旅游、工程设计等众多领域已与国际接轨。“如果将香港国际化的专业服务优势,与大湾区广阔的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就会发现里面机会非常多。”不过他也坦言,目前大湾区在三地规则对接、职业资格互认方面,仍存在着种种“大门开、小门未开”的现象。
 
“尽管你在香港做了五十年会计师,但由於职业资格认证问题,内地并不承认在香港的50年工作经验。在法律、工程管理上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刘炳章表示,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对港澳放宽行业领域准入标准。大湾区可利用自贸区平台率先试点,执行香港相关标准,运行成熟后再推广至整个大湾区。
 
港人港税免北上后顾之忧
 
除放开职业资格互认的“玻璃门”,不少在大湾区工作、生活过的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期待着“港人港税”的纳税模式。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已经针对这一港人诉求释放利好政策。刘炳章表示,放宽境外人士在内地居住的时间认定,港人北上出差就无后顾之忧。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也赞同最新税收安排,他认为,如果大湾区能再打破现行繁琐复杂的报税、缴税安排,让游走於粤港澳三个独立关税区的人可一次过完成缴税责任,就更能激发港人北上就业的积极性。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优质生活圈,全球尖端人才对文化享受的追求也不容忽视。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锺瑞明曾在深圳、东莞短暂生活,他表示,“在香港常常可以欣赏到世界级团体的演出,而广东省就比较少有这种演出机会。”他认为,除了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外,高端人才更看重大湾区整体氛围和文化气息。
 
“过去不敢想像,住在香港西九龙站,可以在某夜忽然兴之所至,穿着拖鞋、牵起小朋友直接坐高铁到深圳福田,只为吃一碗糖水。”刘炳章笑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刚出来不久,大家就对整个大湾区生活圈的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相信未来大湾区这个优质生活圈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