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专家建议:把发展的红利更多地反哺在劳动者身上

2019-11-05 11:12:00 中工网——《工人日报》 作者:张菁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把人口红利变为“红利”人口

专家建议,把发展的红利更多地反哺在劳动者身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当前,我国总体就业形势稳定,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是相匹配的。”10月28日,在《中国就业70年(1949—2019)》出版座谈暨主题研讨会上,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会长、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作出了分析。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印证了如上分析。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7%。

在就业形势稳定的当下,与会专家呼吁,加大就业培训,尤其是对新经济领域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打造“红利”人口,赢得人才“红利”。

新经济下的就业质量值得关注

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小哥……新事物和新职业不断闯入人们的生活,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4.8%,提供就业岗位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

“新技术的发展给劳动力市场内部结构带来了变化,表现为由稳定就业向灵活就业的变化。劳动过程的碎片化会导致劳动关系的碎片化,对劳动统计、社会保障、劳动力流向等都会产生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建议,面对在碎片化的劳动关系中遇到的问题,要用更精细化的劳动管理与更高级的信息技术去解决。

“新经济确实带动了大量的就业,但是它的就业质量如何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提出。

与会专家认为,当下,在新经济领域就业的劳动者,在择业时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对工作自由度、工作环境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关系也多由雇佣关系走向合作关系,去组织化特征愈发明显。与会专家呼吁,亟须尽快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的保障制度。

把人口红利变为“红利”人口

《中国就业70年(1949-2019)》一书中总结道,70年来,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逐步提高。

书中指出,我国有9亿劳动者,每年有8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91万人。可以说,我国拥有巨大的劳动者队伍。同时,通过不断积累的人力资本、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等,正在推动形成人才红利。这些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基础和支撑。

“把人口‘红利’变为‘红利’人口,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更多地反哺在劳动者身上,这样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冯喜良建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燕晓飞的观点与冯喜良不谋而合,“产业转型需要稳妥地转移劳动者,在这种职业转换过程中,劳动者就需要有就业转变的能力,为此,要大力提升职业培训。”

事实上,劳动者对就业质量越来越重视。正如《中国就业70年(1949-2019)》一书中提到的,劳动者判断就业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当下,收入分配、职业健康、福利待遇……这些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正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

因此,与会专家呼吁,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尤其是加大职业培训,打造“红利”人口,赢得人才“红利”,将成为激发社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菁)

责任编辑:胡明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