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微言Net语\我们需要了解“数据化”自我吗?\周 琳

2020-01-12 04:24: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人类究其一生,追寻的问题或许无非就是我是谁,我要去哪?这也是为何年度报告引起人们期待的原因。网络媒体记录下了我们这一年被忽视的各种细节,自动帮用户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动动手指,就能看见自己一年的经历,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互联网信息总量正以每年50%的增速不断膨胀,其中九成的信息来自近三年,新浪微博发送峰值时每分鐘就能产生73万条数据。这些庞大、繁多、複杂的个人数据,能产生超出人类头脑和感知的洞察结果。而其中,精神大数据是最宝贵,也是最核心的。这也是为什麼比起外卖报告、消费报告,音乐和社交媒体的年度报告更受到年轻人关注。

  人即数据,大数据满足了人们缔造一个透明可视,自我优化的“机械人格”。以前要了解一个人,需要分析价值观、学历、家庭、工作背景、兴趣爱好等等。也许再过几年,没有人再痴迷星座、大师的运势预测,而是找家大数据机构出份个人洞察报告,跟着命运赐予的一个一个预兆,一点一点去了解那个“不熟悉的自己”。

  想到这裏不免让人生起悲观的情绪。数字化的我就是真正的我吗?我们真的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自己吗?两千年前,苏格拉底借用德菲尔神庙中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他主张人首先在心灵中找到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去规定外部世界。但无论如何,人类已经无法阻挡大数据滚滚前进的步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