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大公访谈\开荒牛乔胜利:一生离不开蛇口

2020-09-14 04:24: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前夕,深圳蛇口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乔胜利接受大公报专访,畅谈40年前的峥嵘岁月。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乔胜利深受理想主义思潮的影响,1980年代,乔胜利和他的老领导袁庚以及同事们风餐露宿、胼手胝足,在蛇口的荒山滩涂上,“画”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範本─蛇口工业区,首创多个改革举措。四十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退休后的乔胜利依然关心蛇口的发展,经常鼓励后辈建设好新蛇口,他说:“一辈子已离不开蛇口,住在这裏我很幸福。”\大公报记者 毛丽娟

  乔胜利1947年生於河南新野,1979年底来到深圳。曾任深圳市委常委、蛇口工业区党委副书记。1987年,在蛇口工业区改制后,出任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第一任总经理。他与蛇口工业区创始人、原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曾被称为蛇口的“一老一少”,是蛇口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调到蛇口工作之前,乔胜利在原交通部的广州远洋负责人事工作,繁华都市与荒凉的蛇口形成鲜明对比。“蚊子、苍蝇和鱼腥味,这是我对蛇口的第一印象。”乔胜利犹记得,当初捉住一隻体长一公分半的蚊子、关在瓶子裏三个月都没被饿死;荒滩上渔民晒满鱼乾,苍蝇成群,空气中瀰漫着浓浓的腥味;没有自来水,大家就在海边挖一个坑,喝了好几个月坑裏渗出的带着鹹味的海水。

  打破“论资排辈” 选拔人才

  条件艰苦没有成为有志青年奔赴蛇口的“拦路虎”。当时,全国各地有不少人才听说蛇口不搞“论资排辈”、想调到蛇口大展身手,但碍於当时“捆绑式”的幹部体制,很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乔胜利最初做人事工作时,想调动幹部必须跑到北京去,通过中组部用商调的方式,才在原交通部内部系统调用一批工业区急需的专业幹部。

  他回忆,袁庚在蛇口做的“最出格”的一件事,是彻底突破了幹部管理体制,1983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取消了幹部的等级制度。这对个人与当时的幹部体制来说,无疑是一种衝击,对蛇口没有满怀热忱的人会被吓跑,而真正敢於来蛇口的精英则愿意衝破体制的束缚,他们认为这个地方不讲个人资历,有更多发挥能力的空间。

  为满足蛇口各行各业的人才需要,乔胜利多次去中组部请求支持,凭藉中组部给蛇口工业区开的11封介绍信,乔胜利的团队在上海、天津、湖北、四川等11个省市招聘到了第一批人才,这批人才像种子一样,“口口相传”,推荐了大批蛇口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壮大了蛇口的建设队伍。而十年后,国家才全面放开幹部招聘的限制。

  千方百计助外商赚钱引资

  有了制度、人才作为保障,一个开发区要真正发展起来,还需要企业搅动市场的活力。蛇口工业区成立之初,投资兴建了变电站、通讯站、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造血点”,吸引资金到蛇口投资兴业。

  “刚开始,外商不信任我们,他们害怕我们习惯於领导说了算,认为我们没有商业意识、合同意识、不懂国际惯例。”乔胜利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经历时透露,为了打消外商的顾虑,招商局在香港专门成立一个发展公司,配合蛇口工业区开展外商引进工作。“与香港的寸土寸金相比,蛇口更便宜的土地、更便宜的人工、更便宜的运营成本无疑是更大的优势。”

  当时,蛇口工业区有一句动人的口号:外商到蛇口投资,如果赔了,首先不是外商的失败,而是蛇口工业区的失败;外商在蛇口的投资增值了、成功了,就是蛇口引资工作的最大成功。乔胜利介绍,这句口号很有震撼力,蛇口工业区当时千方百计去帮助第一批来蛇口投资的企业赚钱、帮助他们实现投资目标,这比苦口婆心去招商强多了。乔胜利很欣慰蛇口工业区是全国最早树立“为外商服务”思想的开发区,这样的风气至今令人感慨。

  服务型意识的指导下,深圳已多年保持引进外资规模和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的位置。退休后的乔胜利依然关心蛇口发展,经常鼓励后辈建设好新蛇口,他说:“一辈子已离不开蛇口,住在这裏我很幸福。”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