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委员倡智能育种 破农业“卡脖子”

2021-01-28 04:24: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陈旻南京报道:“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基石。”27日,江苏省政协委员易中懿在江苏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中指出,当今中国的粮食安全已有了基本保障。但还有许多诸如畜禽、优质果品、高档蔬菜等品种仍然依赖进口,受制於人,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易中懿呼籲全国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我们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裏,首先要把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对於国外品种在中国市场佔有率高,易中懿认为,是因为长期以来,为解决吃饭问题,中国品种创製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上,其他作物支持相对薄弱。此外,曾经一段时期,对国外品种引进力度大,导致国内苗头性品种没有市场空间,以及传统育种手段效率低,新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

  易中懿建议,中国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大省江苏应争当表率,按照动植物种类组建“江苏种业创新联合体”,按产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通过“揭榜挂帅”,集中优势力量,选育一批优质、高效、抗病、高产新品种。此外,建设现代种业创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构建分子育种、种业大数据等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育种手段的智能化、智慧化,加快提高育种效能,和提升育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