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智造绿洲/科技点沙成土 荒漠种出瓜菜

2021-03-16 04:26: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重庆交大通过“力学治沙”在撒哈拉沙漠种植出蔬菜。 受访者供图

  黑科技点沙成土?重庆交通大学治沙团队採用独特的“力学治沙”方式,通过一种环保的植物性纤维黏合剂,向沙子颗粒间施加万象结合约束力,使沙子具备和土壤同样的性能,在非洲尼日尔撒哈拉沙漠开闢5亩实验田,取得“丰收”。该团队还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新疆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建立试验基地,成果可人。重庆交大副校长易志坚介绍,通过这种新技术,开闢了17000亩“绿洲”,其中10000亩已初步产业化发展。今年,将继续扩大治理面积,进一步实践沙漠变“绿洲”。\大公报记者 韩毅重庆报道

  易志坚教授介绍,把离散的沙子颗粒之间施加万象结合约束,让颗粒之间产生合力,从而改变沙子的离散状态,获得土壤的力学特性和“自修复”“自调节”的生态力学属性,并获得较强的储存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的能力,成为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

  “乌兰布和沙漠一望无际的黄沙,延绵起伏,重庆交大科研团队到来之后,夏天一眼望去是满野的绿洲,真是‘奇迹’。”今年56岁的内蒙古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範区村民张国民说,“这裏的沙漠完全没有植被,雨水少,风沙大,种不出莊稼。我以前是治沙站林业工人,负责治沙栽树,栽种树木成活率只有10%到20%。”

  春季“沙变土” 秋季现奇迹

  “2017年春节后,重庆交大科研团队来到乌兰布和,说是要进行治沙试验。村民们都持怀疑态度,怎麼可能沙变土,还在大沙漠裏种出果蔬?我们在这裏待了一辈子也没见过。”张国民称,“2017年刚过完年就开工了,50台推土机浩浩蕩蕩的平整沙漠。”“力学治沙”立马变土,刷新了张国民的认知,“到了秋天,村民们都很震惊,试验基地裏长出了绿油油的果蔬,西红柿、西瓜、狼尾草(羊吃的饲料)、高粱等长势都很好,高粱长到了2米多高,完全不敢相信眼前的高粱地是真的。”

  “他们向沙子中加入一种新发明的材料,能让沙子像土壤一样团聚,并且保水保肥。”亲眼见到时,张国民不免感叹黑科技的神奇。“泥巴地种植植物的根系只有30公分左右,但加入那种材料,沙生植物的长势更茂密,根系有150公分左右。”“最初试验地只有25亩,随着顺利推进,改造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据说今年会扩张到10000亩。”

  “去年实验基地果蔬长势非常好,地裏种植的西红柿、茄子、辣椒、西瓜等果蔬会售卖,最抢手的是土壤化沙漠甜瓜,品质很好,卖得相当好。”张国民介绍,“过去栽树治沙,我的月工资3000多元(人民币,下同),重庆交大建立基地产业化后,我在基地幹活,目前每月工资有6000多元。”

  拓治沙新路 经济效益巨大

  中石油在非洲尼日尔建有开採和加工石油的基地,吃不到新鲜蔬菜,一直是困扰当地工作人员的难题。由此,重庆交大团队受邀赴撒哈拉沙漠进行蔬菜种植实验。治沙团队研究人员、重庆交通大学沙漠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赵朝华介绍,2009年至2019年,中石油工作人员在该基地10年间没有吃到过新鲜蔬菜,食用的蔬菜全部从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空运,运输成本很高。仅从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空运到中石油撒哈拉基地,80公斤蔬菜运费达850美元。“当地治安不太稳定,出门要配僱傭兵持枪保护;居住的是集装箱改造房。我们在撒哈拉沙漠开闢了5亩‘力学治沙’实验基地,根据当地气候种蔬菜。不到两个月,茼蒿、萝蔔、白菜、格桑花喜获丰收,中石油工作人员第一次品尝到基地种出的新鲜蔬菜。‘丰收’后第一顿饭,大家吃了顿火锅庆祝。”赵朝华说。

  易志坚教授介绍,“力学治沙”技术不仅能固沙,还能通过种植荒漠植物,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比传统治沙方法省时省力;可为拓展草业和粮食生产提供技术储备,把水资源条件适当的沙漠地区改造成为草场农田。“科技+产业”是探索治沙的新路径。”在沙漠治理后进行可持续发展,不仅防沙固沙,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