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返本开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和而不同”\邓立光

2021-04-23 04:24: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具体的政治与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一个有长远文化传统的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政治措施等都会与他们的文化精神相应。如果不相应,就表示这仍在磨合的过程中,待与自己的文化对应了,政治模式便会运作畅顺。

  195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存五原则,到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和而不同”。它反映出来的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大家的价值取向不同,文化特色不同,但有一个更高的原则,就是各种文化同出一源。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有很清楚的认知。《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说出异类有同样存在的权利,彼此要尊重对方,这深深影响了中国自古以来政治思维的开展。

  这种精神,表现在修德为政方面,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表示大家不是完全同一的,可以有矛盾有对立,但有协调的空间。“同”则是完全相同,非此即彼,非我族类,必然排斥。

  《论语》等书是我们古代文化精英政治精英的必读书,所以这种思想已经融铸成我们民族的世界观、政治观,到了唐代佛家说“月印万川”,宋代理学家说“理一分殊”,都是相同的价值内涵。万物的最高根源来自“道”,然后落到具体处出现各种不同的形态,但无妨和平共处。有这样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为背景为支柱,才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国与国相处,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中国无论发展到什麼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範围,不搞军备竞赛。中国将积极参与贸易和投资领域多边合作,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建设更高水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欢迎各方分享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中国古代没有用“平等”概念,但有“平等”的意识,看孟子引用颜渊之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就可知。中国人不是从种族,而是用修德及文化去区分彼此,如唐代韩愈说:“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於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构成你死我活的对立,也不会企图去改变你同化你。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是说没有管仲去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华夏就会被蛮夷征服,不得不用蛮夷的文化行为及价值观。披髮左衽是蛮夷的行为模式,但没有说要消灭他们。你护持不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便会被迫融入其他文化,孔子是说这个意思。至於因为文化不同便要消灭他们,为什麼?因为你阻碍我的发展,因为你的文化与我的不同,因为你低级。种族灭绝是我认为你不适合生存。这些会是西方人的想法和做法,但绝不会是中华民族的想法和做法。

  所以习主席说:“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西方国家的种种形态,包括仇视中国的国家。这表示中国能完全履行“和而不同”的价值与大道并行、万物并育的精神。有这种精神,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不让种族灭绝的事情发生。

  从历史中我们看见,汉族和其他民族有战争,都是因为草原民族入侵所引起,我们只是去抵抗去保家卫国。汉武帝时代打击匈奴,没有把匈奴赶尽杀绝,俘虏带回中土之后,让他们继续生息繁衍,导致晋代五胡乱华的局面,就因为没有出现种族灭绝的事情。在“和而不同”的政治观下,在“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的文化哲学影响下,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最终糅合成坚韧不拔,松柏后凋的“中华民族”。

  (本文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国学中心主任)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