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生态改善/打赢蓝天保卫战 “北京蓝”常伴身边\大公报记者 马静北京报道

2021-08-19 04:24: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日前,用镜头持续记录北京天空长达9年的环保达人邹毅告诉大公报记者,近年自己拍摄的蓝天照片一年比一年多,“北京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确实出乎大家的意料。”与此同时,有民众也表示,如今北京再也闻不到那呛鼻的雾霾味了。1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去年北京优良天数比例达87%,重污染天气为10天,相比2015年的43天是重污染天气,下降达80%,“北京蓝”正逐渐成为日常,京城人冬季不再“南漂”。

  “北京这几年可以说实现了蓝天常态化,这种变化从2018年开始就非常明显了,去年到现在,我在拍照片时经常发现有时一两个月拍的照片都是蓝天白云,个别阴雨天或多云天时,照片虽然不是那么透亮,但是空气质量都是达标的。”环保达人邹毅告诉大公报记者。

  京城市民不再“南漂”唞气

  邹毅用镜头记录北京空气质量已经9年了,拍摄照片几千张,对于北京的空气变化他深感欣慰,同时也表示这种变化之快在自己意料之外。“13年开始拍摄照片时,北京几乎每周都会发生污染天气,现在每年蓝天数接近300天,而且这种变化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当时大家都认为空气质量改善至少需要二三十年。这也体现了国家这些年在生态保护、大气治理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举措,民众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提高。”邹毅笑着说。

  深有同感的还有北京市民张女士,她表示,北京看到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再也闻不到13年那个时候的呛鼻的雾霾味了。“13年开始每年冬天我都要和老伴去三亚呆几个月,我们年纪大了,实在是受不了雾霾天。现在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两年冬天我们再也没有去‘南漂’了。”

  公众生态满意度达89.5%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蓝天保卫战取得一些扎扎实实的成果。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9.5%,比2017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黄润秋指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大力推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开展冬季清洁取暖的散煤替代,完成2500多万户。制度之严前所未有,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在这之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25部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制定和修订。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