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创业宝地/港青研VR手术机器人 湾区速量产

2021-10-28 04:28: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谢智衡向参观者讲解手术机器人运作。\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妙智科技创始人、港青谢智衡,在数码港起家,后来将事业拓展到深圳、东莞,结合大湾区交通、资源和人才优势,如今已成为一家拥有全部软硬件生产线的医学工程公司,研制量产VR手术机器人等产品。谢智衡透露,由于大湾区产业链完备,机器人研发周期相比一般的三至四年会缩减至一年半,此外,大湾区需求强劲,市场亦十分广阔。\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黄宝仪、帅 诚

  戴上VR眼镜,电脑屏幕里病人的骨骼影像马上从平面变得立体,清晰可见。这不是科幻片的剧情,而是妙智科技VR医学影像平台应用到临床医学中的现实画面。“这台手术机器人的界面和算法是在香港完成,软件的产业化在深圳落地,东莞提供了它所有硬件设施,广州帮助整体医疗器械的临床测试和注册,在珠海的各种展会,它能迅速被客户买走。”谢智衡说。

  “在大湾区创业,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快’!”谢智衡透露,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周期一般为3-4年,而其公司正开发的机器人,只花了约一年半的时间,今年已经进入到临床阶段。“这个速度真的令人惊喜!”香港中环的白领步履匆匆,很多人都认为香港生活节奏快。谢智衡则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肯定地说,在上海、深圳,生活节奏对比香港只会更快!”

  香港和内地的差异不止于此。谢智衡认为,内地对于产品的落地和效率会看得很重,而香港则更加注重产品细节。“这两点是区别、也是互补,香港对细节严格要求,相对可以适应国际化的品质把控。一旦与内地对于效率的高要求结合起来,往往能碰撞出最具市场价值和快速落地的产品。”

  从图纸到落地 新品两周诞生

  2015年,谢智衡在香港数码港拿到了第一笔资助,写了第一个VR手术规划软件。“但软件写完后,在香港继续找资金有些困难,一方面是香港市场对医疗器械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我们在香港成立的公司无法生产在内地使用的医疗器械。”为此,谢智衡单枪匹马地跨过深圳河。初创时期,办公室只有办公桌和几张椅,他一人对着电脑敲代码,“从零开始”创业。

  大湾区的协同效应,让谢智衡的创业之路更加顺风顺水。“我们在深圳找到很多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快速将这个AR手术导航软件落地。”谢智衡发现,在软件产品落地后,需要临床实践应用。“广州三甲医院数量众多,病例数量非常多,广州让我们的产品可以快速适应不同案例。”谢智衡说,广东省级的医疗器械资格都需要在广州完成注册,因此广州是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布局点。

  “随着软件应用进入手术室,我们也开始布局硬件生产。”谢智衡说,最初的样板产量并不多,只需要一些外壳、电子零部件。虽然订单量不大,但东莞有不少工厂都愿意帮忙生产。最让他难忘的是,尽管疫情爆发给企业生产带来重重困难,但公司参与制造的一款人脸识别测温仪产品,从图纸到落地仅用了两周。“东莞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的硬件开发和生产基地。”

  在谢智衡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高度适合创科的地方”。他认为,大湾区有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完善的供应链,加上人才聚集、创投资金集中,这都是香港青年人的机会。

  其实,在大湾区创业之前,谢智衡早有一段在内地工作的经历。“我毕业那时,正值全球金融海啸。那时每天都在外面见工,家人问起找工作情况,我都不敢回答。”就读工程和物理专业的谢智衡,一心向往医疗科技领域工作。“后来找到一份上海医疗机构工作,虽然要离乡背井,但这是我自小向往的理想工作,所以犹豫挣扎了一下,最终还是飞到上海。”

自此,谢智衡的人生轨迹迥然不同。时过境迁,回望当年的经历,谢智衡觉得对当下亦有借鉴意义。现时香港经济仍面临着诸多深层次问题,年轻人就业环境窘迫。“一座城市,能提供的机会相当有限。但是一个区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带来的机会比困守香港要大得多。”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