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两会前瞻 | 湾区智造升级 港企转型契机

2022-03-01 04:25:43大公报 作者:卢静怡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去年12月27日,观众在深圳高交会上参与华为智能网联互动体验。\新华社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对于正处于疫情风暴中的香港来说,后疫情时期能否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至关重要。中国领跑全球经济复甦,内地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加上国家“内循环”的政策加持,令不少香港厂商加快“出口转内销”步伐。有专家认为,数字化转型将是今年两会值得关注的主题,而大湾区的数字化转型也能为港企带来新机遇。

  香港第五波疫情日趋严峻,“对于香港而言,疫情能否迅速控制好,关乎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员往来方面能否进一步融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表示,香港背后有中央的全力支持,相信随着这波疫情逐步受控,往后继续维持动态清零,局势稳定后将为两地恢复有序通关创造条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大动力。“香港今年深受疫情之苦,经济遭受重创,更得为后疫情时代早作谋划,全面布局。”

  尖端科技人才 炙手可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时,明确指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同时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有专家认为,数字化转型将是今年两会值得关注的主题,而大湾区的数字化转型也能为港企带来发展新机遇。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超5万家,居全国第一。此外,2020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约5.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GDP比重46.8%,规模也居全国第一。

  显扬科技创始人、总经理丁克是大湾区创业者,其团队是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数名博士创建而成的。公司主要研发并产业化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设备及智能机器人系统。丁克认为,大湾区的发展吸引了各地的人才,湾区制造业的升级,也为其行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认为,调研显示,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前面临的难点有资本、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作为制造大省,广东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和“试验田”。他认为,通过产业集群和工业互联可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他今年将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鼓励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提案》,希望能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高端消费服务 兵家必争

  在后疫情时代,香港融入大湾区的机遇在哪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高端消费、服务型消费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央和地方发布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加速落地,依托互联网的各类新型消费模式受到追捧。大湾区正是内地中等收入群体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人群不仅具备良好的消费力,也更愿意尝试新产品、新服务。他认为,香港可把握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林江指出,香港可充分发挥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的领先资源优势,在深化国际合作的条件下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港资企业广东麦斯卡体育用品公司总经理、港商叶伟伦正是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让企业在内销之路上越走越远。作为接棒家族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的“港二代”,叶伟伦说,内地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加上国家“内循环”的政策加持,令不少原本以海外市场为主的香港厂商正加快“出口转内销”的步伐。他认为,港企进军内销市场时,应投入资源进行市场研究、善用“香港品牌”优势和布局全渠道策略等,才能在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大湾区市场中突围而出。

  湾区建设 机遇无限

  科研创新

  广东完善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省市各级财政跨境拨付资金超3亿元人民币,惠及港澳11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大湾区内已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与加速器和近15000多家投资机构。

  营商执业

  企业登记注册“湾区通办”,逾万港企适用简化版公证文书办理登记业务。广东全力推动实施“人才通”,推动金融、税务、建筑等16个领域港澳专业人才享受跨境执业便利。

  医疗食卫

  制定食品、中医药、交通等23个领域共70项首批“湾区标准”;“港澳药械通”政策试点启动并扩展实施,审批内地临床急需紧扣港澳药品13个、医疗器械3个。

  社保教育

  广东“社保通”使粤港澳人员“足不出境”可以就近参保。近两年来,大湾区内地9市就有20所新高校筹建或开始动工,其中有8所是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

  两会焦点1、如何借“双循环”突围?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指出,后疫情时期,香港如何重新审视“转口港”定位;面对中美博弈、国际形势多变,香港如何稳固和发展“超级联系人”角色;在“一国两制”和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框架下,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均是在本届两会中值得关注的重点议题。“香港社会长期存在一种纠结:究竟是要进一步靠近国际、还是更加靠近内地?我认为香港要在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航运物流中心等国际化优势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内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不但要巩固并提升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发挥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的优势,更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平台,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影响力。”陈广汉指出,内地经济的崛起已是事实,这对香港是巨大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就是香港进入内地市场的平台,对于国际而言,香港拥有背靠内地这个庞大的市场和经济体系的优势,分量会提升;对于内地而言,香港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优势,可发挥沟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作用。这是香港的基本立足点。”

  陈广汉认为,香港更应该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留意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表述变化,还需留意对外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的议题。

  两会焦点2、科研“无人区”怎攻关?

  全国两会即将举行,来自粤港两地的科研工作者对于大湾区科研要素融合非常关注。“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要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博士认为,大湾区在基础科研的原始创新,以及在完整创新链的打通上,与全球最顶尖的国际科创中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高民表示,大湾区已集聚很多世界一流大学,在基础科研上已取得很多成果,也涌现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公司,其中一些逐步进入甚至完全进入了“无人区”。高民认为,能否打通大湾区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对于大湾区出现闯入创新“无人区”的创新企业尤为重要。“从原始创新到商用产品,天然地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高民指出,这就是原始科技很难变现的原因所在,科研产业化背后,还涉及成本、费用、实现难度和资源需求的问题。至于如何解决?他以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为例称,如果需要打通科研和产业化的链条,则离不开穗港科技合作、原始创新与商用技术作为桥梁,这样将会更好地实现粤港深度合作下的应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高民期待两会将会释放关于大湾区创新产业链方面的信息。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使命。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打造一流创新环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应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作用,建立开放型、国际化协同创新体制,探索成果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权落地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他认为,可关注两会期间对于大湾区确立深化改革容错机制,鼓励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提法。

  两会焦点3、跨境执业热门领域?

  初出校园的港青,对全国两会的关注热点莫过于“大湾区”就业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然而,不少香港年轻人从未踏足内地。“我听说有个数据,说香港有70%的青年没有来过内地”,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指出,在香港,可能很多本地年轻人得不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就业、求学等资讯信息,希望未来可在香港开拓更广泛的宣传渠道。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三周年,至今中央政府已推出不少政策,便利香港居民特别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和创业等,为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多优质工作机会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港青陈伟平的职业生涯就与大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从香港上市公司业务负责人,成长为广州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陈伟平说,大湾区内地城市对于港青就业非常友好。他自身就享受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多项政策优待,如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财政津贴、分配区内人才公寓并可享受住房租金减免、就业资助等。

  粤港澳三地在人才方面具有差异化的优势,如何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历届两会备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广东正全力推动实施“人才通”。

  截至目前,402名港澳医师获得内地医师资格证,707名港澳律师参加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推动金融、税务、建筑、医疗卫生、律师等16个领域的港澳专业人才享受跨境执业便利。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